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 麦肯尼斯废墟
笑言(在《南方都市报》以其他笔名发表)
晚霞泛上天际的时候,我刚好抵达废墟。
残阳如血,铺染着这片名为麦肯尼斯的废墟。疏疏落落三五处建筑,相互照应。或依山势而立,三拱门并列成排,或由平地突然拔起一幢两层的断壁,摇摇欲坠,或老老实实现出一个大门,安祥幽深。砖石堆砌,不类房屋;纵横交错,不成街道。走近这残垣断壁,见不到千年的风雨剥蚀,也体会不到令人惊惧的绝世荒凉。只有一种似是而非的模糊,恍惚间,传播着远古的气息。
几个小孩子嘻笑着在廊柱间蝴蝶般穿来绕去,在光影中隐进幻出。小脑袋上顶着黑色、红色或金色的头发。接近零度角的落日,为他们幼小而灵动的身躯勾了霓虹似的边。拱顶的红砖也融入这紫金色的影调,参差不齐的立柱金灿灿的,已分辨不出原先的灰白本色。
美极的景致。只是这光辉略有些刺眼。我无法不立刻联想到圆明园的遗迹。那几根沉重的石柱支撑着同样沉重的历史,我们一代一代背负着那段历史,我们的子孙后代还将继续背负下去……其实,庞贝古城、埃及金字塔、玛雅丛林、还有电影《苔丝》外景借用的那一所英格兰弃园,哪一处没有历史衰荣的斑驳?
只是眼下的这处没有,至少没有那些直接的苦难印记。这是一处人工堆砌的景观。
1900年,一位26岁的安大略青年沿渥太华北上,第一次走进相邻不远的魁北克戈迪纽山丘。面对眼前野性的自然,踩着脚下松软的落叶,他立刻喜欢上了这片沃土。三年后,他在金斯密耳湖畔买下了第一块土地,建起了第一所小别墅。时间一年一年过去,他最终成功拥有了这块占地231公顷的土地,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为麦肯尼斯·金领地(Mackenzie King Estate) ──这个“Estate”原意为不动产,翻成“领地”有点勉强,也有点霸道。正如“White House”没有翻为“白房子”而译作“白宫”,惹得美国人一肚子不高兴,埋怨中国人将封建帝王的住宅强行分配给他们民主选举出来的总统。
麦肯尼斯建立这样一个世外桃源的用意,与陶渊明的立志归隐完全不同。他并不消极避世,他要的只是一个休息和恢复体力的地方。然而,在他意气风发的当年,恐怕即使躲到这里,也难以避开人们天天面临的问题:战争与和平、君主与民主、政治与经济。
相对于占地36,131公顷的戈迪纽自然保留地公园,231 公顷的领地也许算不了什么,但它却静静地躺在公园的中心。1950年老人去世的时候,慷慨地把这一大片绿地和其中所有的房屋全部捐献给加拿大。如今,私人领地已成为公众游览必不可少的景点。于是我们得以了解,麦肯尼斯在这里怎样度过了25个令人羡慕的夏天。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私人船坞,看到他精心铺设的林间小径,看到房子里旧式的留声机,看到社会名流与他的合影,可惜,那些人里我只认得出丘吉尔。特别令我感动的是,麦肯尼斯为自己久病的母亲建立了专门的护理住房。细细看去,领地所有的建筑和用品都很实用。舒适,但绝不铺张──除了这个似乎多余的人工废墟。
我不知道废墟在麦肯尼斯眼里意味着什么,建立这片废墟的时候,他俯瞰着一个没有废墟的年轻国家。他不辞辛劳,从加拿大各地收集废墟的砖石,建造这么一处人工的废墟,到底出于一种什么考虑?缅怀?纪念?还是自警?莫非他对厮杀后的战场情有独钟?抑或仅仅是追风慕古?我很想走进麦肯尼斯的心灵世界,探个究竟。也许,我们可以从他的日记里寻些蛛丝马迹。可惜,保存在多伦多图书馆的日记微缩胶片已经不再对外开放,我只能做一些漫无边际的想象。
走进这片废墟,我的眼里满是粗砺的砖石,脚下却是细心修剪过的草坪。圆圆的立柱远没有圆明园的壮硕,但圆明园巨大的柱石却带着屈辱与伤痛,永远地倒下了。废墟总是令我不安,它伴随着毁灭,伴随着毁灭前集体的恐惧,伴随着千年之后的击节长叹。甚至,它还伴随着灿烂文明的消亡。废墟是一样奇怪的东西,既是人类的灾难,又是人类的财产。天灾人祸才出这种怪胎。
我仿佛看到一个老人的身影,在这块领地上独自徘徊。那是晚年的麦肯尼斯,春夏秋冬在他身外迅速变幻,瓦蓝的天,清澈的水,浓密的丛林,奔跑的刺猬和慢腾腾的龟。炊烟升起,等待驼鹿肉烤熟的时间里,也许他会走出那渐起的香味,独自坐在沐入夕阳的废墟,远眺连绵不绝的山林。山下是长长的峡谷和河流,山风穿过密密的林木,扑面时已减了威势,将红叶忽轻忽重地吹起。他会想些什么呢,是古希腊伊阿宋远渡重洋盗取金羊毛还是领地里汲水的井泵又需要维修?他大约已经想到,在他身后,人们会从一个个有着真正废墟的国度走来,怀着复杂的心情,步入他的领地,审视他的废墟。
这位老人一定是爱美的。残缺是一种超凡的美,但残缺的美从来都要付出代价。世人赞叹维纳斯惊人的美,却忽略了胳膊被砍下时血肉横飞的残酷。也许,那不仅仅只是一具雕塑,也许,那后面隐藏着一个真实的故事──断臂的倾城美女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只是岁月久远,无从考证罢了。就如我抚摸着夕阳下的断柱,已不知道是哪位工匠把它砍凿和竖起。可是谁又能担保,若干年后,没有好事者从那只断臂、这堵颓墙演绎出诡异的故事?
老人76年的生命中长达57年都在写日记。在他即将离去的日子,他留下遗嘱毁掉全部日记,把自己的记忆也化作一片废墟。可是人们难得地没有象往常一样遵从他的意愿,而把日记保存了下来。这些日记成为加拿大重要的历史文献,因为他在历史上实在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带领加拿大人民从半殖民地走到了独立的国家。
麦肯尼斯·金,生于1874年12月17日,卒于1950年7月22日,加拿大第10届首相。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笑言(在《南方都市报》以其他笔名发表)
晚霞泛上天际的时候,我刚好抵达废墟。
残阳如血,铺染着这片名为麦肯尼斯的废墟。疏疏落落三五处建筑,相互照应。或依山势而立,三拱门并列成排,或由平地突然拔起一幢两层的断壁,摇摇欲坠,或老老实实现出一个大门,安祥幽深。砖石堆砌,不类房屋;纵横交错,不成街道。走近这残垣断壁,见不到千年的风雨剥蚀,也体会不到令人惊惧的绝世荒凉。只有一种似是而非的模糊,恍惚间,传播着远古的气息。
几个小孩子嘻笑着在廊柱间蝴蝶般穿来绕去,在光影中隐进幻出。小脑袋上顶着黑色、红色或金色的头发。接近零度角的落日,为他们幼小而灵动的身躯勾了霓虹似的边。拱顶的红砖也融入这紫金色的影调,参差不齐的立柱金灿灿的,已分辨不出原先的灰白本色。
美极的景致。只是这光辉略有些刺眼。我无法不立刻联想到圆明园的遗迹。那几根沉重的石柱支撑着同样沉重的历史,我们一代一代背负着那段历史,我们的子孙后代还将继续背负下去……其实,庞贝古城、埃及金字塔、玛雅丛林、还有电影《苔丝》外景借用的那一所英格兰弃园,哪一处没有历史衰荣的斑驳?
只是眼下的这处没有,至少没有那些直接的苦难印记。这是一处人工堆砌的景观。
1900年,一位26岁的安大略青年沿渥太华北上,第一次走进相邻不远的魁北克戈迪纽山丘。面对眼前野性的自然,踩着脚下松软的落叶,他立刻喜欢上了这片沃土。三年后,他在金斯密耳湖畔买下了第一块土地,建起了第一所小别墅。时间一年一年过去,他最终成功拥有了这块占地231公顷的土地,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为麦肯尼斯·金领地(Mackenzie King Estate) ──这个“Estate”原意为不动产,翻成“领地”有点勉强,也有点霸道。正如“White House”没有翻为“白房子”而译作“白宫”,惹得美国人一肚子不高兴,埋怨中国人将封建帝王的住宅强行分配给他们民主选举出来的总统。
麦肯尼斯建立这样一个世外桃源的用意,与陶渊明的立志归隐完全不同。他并不消极避世,他要的只是一个休息和恢复体力的地方。然而,在他意气风发的当年,恐怕即使躲到这里,也难以避开人们天天面临的问题:战争与和平、君主与民主、政治与经济。
相对于占地36,131公顷的戈迪纽自然保留地公园,231 公顷的领地也许算不了什么,但它却静静地躺在公园的中心。1950年老人去世的时候,慷慨地把这一大片绿地和其中所有的房屋全部捐献给加拿大。如今,私人领地已成为公众游览必不可少的景点。于是我们得以了解,麦肯尼斯在这里怎样度过了25个令人羡慕的夏天。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私人船坞,看到他精心铺设的林间小径,看到房子里旧式的留声机,看到社会名流与他的合影,可惜,那些人里我只认得出丘吉尔。特别令我感动的是,麦肯尼斯为自己久病的母亲建立了专门的护理住房。细细看去,领地所有的建筑和用品都很实用。舒适,但绝不铺张──除了这个似乎多余的人工废墟。
我不知道废墟在麦肯尼斯眼里意味着什么,建立这片废墟的时候,他俯瞰着一个没有废墟的年轻国家。他不辞辛劳,从加拿大各地收集废墟的砖石,建造这么一处人工的废墟,到底出于一种什么考虑?缅怀?纪念?还是自警?莫非他对厮杀后的战场情有独钟?抑或仅仅是追风慕古?我很想走进麦肯尼斯的心灵世界,探个究竟。也许,我们可以从他的日记里寻些蛛丝马迹。可惜,保存在多伦多图书馆的日记微缩胶片已经不再对外开放,我只能做一些漫无边际的想象。
走进这片废墟,我的眼里满是粗砺的砖石,脚下却是细心修剪过的草坪。圆圆的立柱远没有圆明园的壮硕,但圆明园巨大的柱石却带着屈辱与伤痛,永远地倒下了。废墟总是令我不安,它伴随着毁灭,伴随着毁灭前集体的恐惧,伴随着千年之后的击节长叹。甚至,它还伴随着灿烂文明的消亡。废墟是一样奇怪的东西,既是人类的灾难,又是人类的财产。天灾人祸才出这种怪胎。
我仿佛看到一个老人的身影,在这块领地上独自徘徊。那是晚年的麦肯尼斯,春夏秋冬在他身外迅速变幻,瓦蓝的天,清澈的水,浓密的丛林,奔跑的刺猬和慢腾腾的龟。炊烟升起,等待驼鹿肉烤熟的时间里,也许他会走出那渐起的香味,独自坐在沐入夕阳的废墟,远眺连绵不绝的山林。山下是长长的峡谷和河流,山风穿过密密的林木,扑面时已减了威势,将红叶忽轻忽重地吹起。他会想些什么呢,是古希腊伊阿宋远渡重洋盗取金羊毛还是领地里汲水的井泵又需要维修?他大约已经想到,在他身后,人们会从一个个有着真正废墟的国度走来,怀着复杂的心情,步入他的领地,审视他的废墟。
这位老人一定是爱美的。残缺是一种超凡的美,但残缺的美从来都要付出代价。世人赞叹维纳斯惊人的美,却忽略了胳膊被砍下时血肉横飞的残酷。也许,那不仅仅只是一具雕塑,也许,那后面隐藏着一个真实的故事──断臂的倾城美女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只是岁月久远,无从考证罢了。就如我抚摸着夕阳下的断柱,已不知道是哪位工匠把它砍凿和竖起。可是谁又能担保,若干年后,没有好事者从那只断臂、这堵颓墙演绎出诡异的故事?
老人76年的生命中长达57年都在写日记。在他即将离去的日子,他留下遗嘱毁掉全部日记,把自己的记忆也化作一片废墟。可是人们难得地没有象往常一样遵从他的意愿,而把日记保存了下来。这些日记成为加拿大重要的历史文献,因为他在历史上实在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带领加拿大人民从半殖民地走到了独立的国家。
麦肯尼斯·金,生于1874年12月17日,卒于1950年7月22日,加拿大第10届首相。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