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永远的经典(1)
这两天整理了一下自己以前下载的歌曲,一时好玩把以前的一些老歌贴了出来,且美其名曰怀旧经典,实际上是一种当前流行面前匮乏的表现。本来准备只要有人表示反感就停止贴出的,不料帖这些老歌引起了同龄者的共鸣,这的确是始料未及的。
一边贴歌一边把尘封多年的记忆勾了出来,竟一发不可收拾。小的时候是在农村长大的,上学前好象也学过或者瞎哼过一些,但已经不确定了。当时流行的是什么铁道战,地道战,地雷站,上甘岭等等,都是些革命的电影和歌曲,里面的一些歌也都是当年传唱的。当时看的都是露天电影,每到这时候总是小孩子的节日。家里都是早早的做好饭,小孩也是出奇地听话,不再四野疯跑老老实实呆在家里吃饭洗澡,然后就是和邻居的伙伴带上凳子去站地。记得当时看得已经是困倦不已,迷迷糊糊和瞌睡虫打架了,耳边激烈的枪弹声正好成了有节奏的催眠曲。突然电影静了下来,下面也没人说话,我开始慢慢清醒过来。抬头看电影,记得好象是一个女战士拿着水壶,弯着腰抬头向远方望了一眼然后开始饱含深情,唱了起来:“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当时就觉得穿着军装留着短发的女性真是美,不管以后怎样评价那一段生活。除了《我的祖国》外,印象还比较深的是《洪湖水,浪打浪》。湖北是我的故乡,莲花,荷叶,莲蓬,菱角,湖水……这都是我儿时乐之源。当两个女孩撑着小船,在荷叶莲花之间穿梭,行至水面开阔之处,悠扬的乐曲和歌声响起:“洪湖水呀﹐浪呀么浪打浪呀﹐洪湖岸边是呀是家乡。清早船儿去呀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舱……”还有的那些几大战都是看的小人书,黑白的版画加上下面几行文字(当时还不识字,靠看图画和人讲解),竟然就有如此的魔力。那首有名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听人哼觉得真是好听,但当时一直都没学会,因为会唱的那位是一位心高气傲的邻家大哥,每次就在我面前好好显摆,然后哼哼鼻子,对好学的我一脸不屑骄傲地走开了。
后来就上了小学,很幸运,因为刚刚盖好了两间新的教室,并且就给我们新生了。在学校,第一次很正规地学的一首歌是《打靶归来》。小学一年纪我们有两个班,那一天我们上的是语文课,隔壁班是音乐课。他们班上唱着好听的歌,搞得我们都痒痒的,有些同学还在下面偷偷地跟着哼。第二节课的时候轮到我们了,我现在都很清楚地记得当时我们语文老师,也就是班主任还和那个教音乐的女老师说笑,大意就是我们在他的课上就耐不住了。中间还学了一些什么歌大都记不住了,好象有《雁南飞》等。说来很惭愧,名动整个华人界的电影《少林寺》是我钻洞翻墙才看到的。当时村里把一个开会的礼堂改建成了一个简易的电影院,既然叫电影院了当然就得要卖票了,好象是五分钱一张票,但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礼堂那一带的地形我们有同学家就在附近,因此是此间高手,何况电影院才建不久,在找矮墙捣墙洞这方面大人们是比不上小孩的。我们翻了两到矮墙,钻了一个墙洞很顺利地就进到了里间,冲着检票处乱哄哄的人群直乐。对少林寺的印象就不用再说了,其震撼力和影响之大直至今天流毒尤在。当时就引起了光头的时尚,出了《武林》等杂志。现在只要到农村走走,用白灰或黑墨刷在墙上的某某武校大都从那时侯开始的。其余的引发了大陆和港台武打片的制作热潮,各种商业的炒作等,少林寺俨然成了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和标志。还是来说歌吧,现在想起来,小时侯好象对各种唱腔悠长的歌曲很喜欢,可能这样的歌好唱吧。唱得多的还是那首《牧羊曲》,歌词好象是从一个同学那里手抄来的,后来发现好多错。那首雄浑的《少林少林》当时就没有学会,因为那至少得两人配合才行。
整个童年的革命教育,唱的都是革命歌曲,满脑子里都是如何把大刀砍在鬼子们的头上,保家卫国,成为铁血英雄。当然这样的机遇是可遇不可求的,记得有位伙伴当时很认真地跟我说,如果我要是在那个时候,我肯定杀好多鬼子,抢来很多的枪支弹药。看,这就是我们儿时血腥的梦想!英雄是没办法做了,谁让我们生不逢时呢。所以那些革命歌曲哼着也就慢慢地,慢慢地在我们还没有觉察到的时候,失去了兴趣。当台湾校园歌曲来的时候,其清新的唱法和简慢的抒情方式立即风行了。记忆中最深是《校园的早晨》“沿着校园熟悉的小路,清晨来到树下读书,初升的太阳照在脸上,也照在身旁这棵小树……” 那首熟悉的旋律尤在耳畔轻轻响起。另外一首是《外婆的澎湖湾》。当时姐姐已经上初中了,一天她小学的一位同学特地过来找,说问她要一首歌的歌词,这就是我第一次接触到《外婆的澎湖湾》。阳光,沙滩,海浪和椰林斜阳就是那时候在心底种下了种子,以至我毕业几年后到了海南,夕阳下在海滩漫步的时候脑海里回旋的依然是这支曲子。还有比较搞笑的是知道歌词后,想了半天,怎么也搞不懂为什么会留下脚印两对半……
待续:)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这两天整理了一下自己以前下载的歌曲,一时好玩把以前的一些老歌贴了出来,且美其名曰怀旧经典,实际上是一种当前流行面前匮乏的表现。本来准备只要有人表示反感就停止贴出的,不料帖这些老歌引起了同龄者的共鸣,这的确是始料未及的。
一边贴歌一边把尘封多年的记忆勾了出来,竟一发不可收拾。小的时候是在农村长大的,上学前好象也学过或者瞎哼过一些,但已经不确定了。当时流行的是什么铁道战,地道战,地雷站,上甘岭等等,都是些革命的电影和歌曲,里面的一些歌也都是当年传唱的。当时看的都是露天电影,每到这时候总是小孩子的节日。家里都是早早的做好饭,小孩也是出奇地听话,不再四野疯跑老老实实呆在家里吃饭洗澡,然后就是和邻居的伙伴带上凳子去站地。记得当时看得已经是困倦不已,迷迷糊糊和瞌睡虫打架了,耳边激烈的枪弹声正好成了有节奏的催眠曲。突然电影静了下来,下面也没人说话,我开始慢慢清醒过来。抬头看电影,记得好象是一个女战士拿着水壶,弯着腰抬头向远方望了一眼然后开始饱含深情,唱了起来:“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当时就觉得穿着军装留着短发的女性真是美,不管以后怎样评价那一段生活。除了《我的祖国》外,印象还比较深的是《洪湖水,浪打浪》。湖北是我的故乡,莲花,荷叶,莲蓬,菱角,湖水……这都是我儿时乐之源。当两个女孩撑着小船,在荷叶莲花之间穿梭,行至水面开阔之处,悠扬的乐曲和歌声响起:“洪湖水呀﹐浪呀么浪打浪呀﹐洪湖岸边是呀是家乡。清早船儿去呀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舱……”还有的那些几大战都是看的小人书,黑白的版画加上下面几行文字(当时还不识字,靠看图画和人讲解),竟然就有如此的魔力。那首有名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听人哼觉得真是好听,但当时一直都没学会,因为会唱的那位是一位心高气傲的邻家大哥,每次就在我面前好好显摆,然后哼哼鼻子,对好学的我一脸不屑骄傲地走开了。
后来就上了小学,很幸运,因为刚刚盖好了两间新的教室,并且就给我们新生了。在学校,第一次很正规地学的一首歌是《打靶归来》。小学一年纪我们有两个班,那一天我们上的是语文课,隔壁班是音乐课。他们班上唱着好听的歌,搞得我们都痒痒的,有些同学还在下面偷偷地跟着哼。第二节课的时候轮到我们了,我现在都很清楚地记得当时我们语文老师,也就是班主任还和那个教音乐的女老师说笑,大意就是我们在他的课上就耐不住了。中间还学了一些什么歌大都记不住了,好象有《雁南飞》等。说来很惭愧,名动整个华人界的电影《少林寺》是我钻洞翻墙才看到的。当时村里把一个开会的礼堂改建成了一个简易的电影院,既然叫电影院了当然就得要卖票了,好象是五分钱一张票,但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礼堂那一带的地形我们有同学家就在附近,因此是此间高手,何况电影院才建不久,在找矮墙捣墙洞这方面大人们是比不上小孩的。我们翻了两到矮墙,钻了一个墙洞很顺利地就进到了里间,冲着检票处乱哄哄的人群直乐。对少林寺的印象就不用再说了,其震撼力和影响之大直至今天流毒尤在。当时就引起了光头的时尚,出了《武林》等杂志。现在只要到农村走走,用白灰或黑墨刷在墙上的某某武校大都从那时侯开始的。其余的引发了大陆和港台武打片的制作热潮,各种商业的炒作等,少林寺俨然成了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和标志。还是来说歌吧,现在想起来,小时侯好象对各种唱腔悠长的歌曲很喜欢,可能这样的歌好唱吧。唱得多的还是那首《牧羊曲》,歌词好象是从一个同学那里手抄来的,后来发现好多错。那首雄浑的《少林少林》当时就没有学会,因为那至少得两人配合才行。
整个童年的革命教育,唱的都是革命歌曲,满脑子里都是如何把大刀砍在鬼子们的头上,保家卫国,成为铁血英雄。当然这样的机遇是可遇不可求的,记得有位伙伴当时很认真地跟我说,如果我要是在那个时候,我肯定杀好多鬼子,抢来很多的枪支弹药。看,这就是我们儿时血腥的梦想!英雄是没办法做了,谁让我们生不逢时呢。所以那些革命歌曲哼着也就慢慢地,慢慢地在我们还没有觉察到的时候,失去了兴趣。当台湾校园歌曲来的时候,其清新的唱法和简慢的抒情方式立即风行了。记忆中最深是《校园的早晨》“沿着校园熟悉的小路,清晨来到树下读书,初升的太阳照在脸上,也照在身旁这棵小树……” 那首熟悉的旋律尤在耳畔轻轻响起。另外一首是《外婆的澎湖湾》。当时姐姐已经上初中了,一天她小学的一位同学特地过来找,说问她要一首歌的歌词,这就是我第一次接触到《外婆的澎湖湾》。阳光,沙滩,海浪和椰林斜阳就是那时候在心底种下了种子,以至我毕业几年后到了海南,夕阳下在海滩漫步的时候脑海里回旋的依然是这支曲子。还有比较搞笑的是知道歌词后,想了半天,怎么也搞不懂为什么会留下脚印两对半……
待续:)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