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在知乎上看到的人写的北大与mit教育上的不同,觉得有点意思,转在这里。 中国与加拿大在中小学,大学教育上似乎也有这样的不同。

我在北京大学读过2年本科,后来在MIT本科毕业。我本人的体验:

北京大学的教育比较注重培养“奇技淫巧”。在很快介绍完基本概念后,会开始迅速升级解题的难度。类似一只狗在两列相向而行的火车之间奔跑距离的问题。或者一些计算复杂度非常高的问题。MIT的课程相对来说更注重基本概念,题目也多注重对基本概念各个角度的理解,不会有对复杂度或技巧过高的要求。这样便于有余力的学生能够快速进展到研究生的课程或科研前沿去探索。

北京大学的很多教育理念比较陈旧。比如线性代数从矩阵开始讲。再比如非计算机系的编程课考试是纸上写代码,完形填空。刚才下面有人说线性代数从行列式开始讲,这个我具体记不太清了,十几年过去了。不过我后来在美国学习的线性代数是从线性空间和抽象运算符定义开始讲起的,讲到后面才自然引入了矩阵,确实让我耳目一新。

给人的体会就是北京大学的本科生课程考核似乎还是以“选拔”为主,学生的成绩要有“区分度”,导致了学生很多时间“浪费”在解题技巧上。而MIT是以“学会”为主,只要认真上课,掌握了概念,再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就可以拿到A。省下来的时间可以进行科研,或者学习研究生的课程。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家园 / 望子成龙 / 在知乎上看到的人写的北大与mit教育上的不同,觉得有点意思,转在这里。 中国与加拿大在中小学,大学教育上似乎也有这样的不同。 +2

    我在北京大学读过2年本科,后来在MIT本科毕业。我本人的体验:

    北京大学的教育比较注重培养“奇技淫巧”。在很快介绍完基本概念后,会开始迅速升级解题的难度。类似一只狗在两列相向而行的火车之间奔跑距离的问题。或者一些计算复杂度非常高的问题。MIT的课程相对来说更注重基本概念,题目也多注重对基本概念各个角度的理解,不会有对复杂度或技巧过高的要求。这样便于有余力的学生能够快速进展到研究生的课程或科研前沿去探索。

    北京大学的很多教育理念比较陈旧。比如线性代数从矩阵开始讲。再比如非计算机系的编程课考试是纸上写代码,完形填空。刚才下面有人说线性代数从行列式开始讲,这个我具体记不太清了,十几年过去了。不过我后来在美国学习的线性代数是从线性空间和抽象运算符定义开始讲起的,讲到后面才自然引入了矩阵,确实让我耳目一新。

    给人的体会就是北京大学的本科生课程考核似乎还是以“选拔”为主,学生的成绩要有“区分度”,导致了学生很多时间“浪费”在解题技巧上。而MIT是以“学会”为主,只要认真上课,掌握了概念,再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就可以拿到A。省下来的时间可以进行科研,或者学习研究生的课程。

    • 这种事情亲历了才能理解的比较好。 +1
    • 一句话,就是MIT的课学起来容易。 +6
      • 这样理解似乎看上去没毛病。培养与选拔人才目标与方法不同,北大是培养螺丝钉型的,在一定知识范围内最能解决问题的人才。MIT培养的是开拓性的,在已知的知识范围基础上开拓新知识。 +4
        • 这样来说是不是说什么高等级的中学数学竞赛就太奇技淫巧了? +2
          • 这个是MIT对高中数学竞赛的官方看法 +3
            This January, MIT students trained teams in Ghana and Uganda for the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Olympiad through MISTI-Africa.
          • 数学竞赛肯定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掌握了技巧成绩才能好。但数学竞赛本身是对逻辑思维的训练,所以我不排斥数学竞赛,但觉得不需要为了竞赛而拼命刷题。再有数学竞赛那些技巧和科研能力没什么联系。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3

            一个朋友的朋友的孩子,绝对的数学牛娃,得过mathcount 全美第一,高中入选美国奥数队,在哈佛读的数学和计算机,一直在高大上的公司实习,大四的时候想申请哈佛一名教授的博士生被拒。

            文学城上也有讨论类似的事情,结论就是在大学期间一定要花足够的时间做科研,让教授看到一个人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否则聪明和高GPA不能保证可以录取名校尤其是名教授的博士生

            • 对。想考研和去高大上公司实习背道而驰,基本和科研毫无关系。
              • 有的孩子是可以做到实习和科研2不误,得事先规划好。 +1
                • 那老厉害了。
                  • 牛娃肯定是有的啊,文学城上讨论过一个学生,哈佛的,做高大上的实习也做科研,还得了哈佛一个科研方面的奖项。换做普通娃,光应付找实习的面试就已经焦头烂额了。 +1
            • 工作和搞科研所要求的能力不太一样。教授看重和要求的是: 学生要有original contribution 的能力,如果到博士级别,要求就是学生要有original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的能力. +2
              • 这种original contribution 的能力得花时间做事情才能体现出来,做科研是寂寞的事情,现在的孩子能静下心做科研的不多。 +2
            • 其实很多奥数类的数学竞赛的你们所谓的技巧是很多“跳出盒子” 另辟蹊径的解题思路,多练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有帮助。我是坚决的支持多做题,一题尝试多做方法解。孩子做题的过程中就在训练他不循规蹈矩,思路开阔。 +2
              • 这个““跳出盒子”另辟蹊径的解题思路”是自己知识和能力的体现,还是培训后的技巧?培训好像就是做这个的嘛,所以我以为经过培训的得奖者能力是应该打折扣的
                • 大餐就是慢慢品讲情调和品味。快餐就是赶快付钱填饱一肚子碳水蛋白质了事。 +1
                • 你试图要从一个竞赛好的结果来割裂天资和后天训练哪个贡献没啥意义, +1
                  这两者本来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结果造就的你所谓的能力。还有个观念更正一下:“数学竞赛外面请课培训没啥不好意思的" 这世界从来只以结果论英雄,与其劝别人一起躺平,不如给孩子创造条件:“请名师“”。
        • 学习雷锋,做好事不留名,只摆拍
    • 高等数学里面很多术语翻译成中文翻得不好本身就很费解了,国内大部分学校老师也没能把概念讲清楚,学生做了题考了试也并不知道某些东西是干嘛用的。好老师好学生有,但很少。挺可惜的。 +1
    • 个人感觉说得挺对,只是我国内国外学校都没那么好
    • 中国大学的教育只有智商很高的人才能搞明白,其他人都是靠死记硬背出来的。书写的不如国外,教师不如国外,用汉语理解力又差一层。大部分的中国大学生都是靠背功,只有非常少数智商高的人是真的弄懂了,其他人就是跟学什么马克思主义一样,所以国人逻辑都很差 +1
    • 中国的教育是让你掌握这些知识,西方的教育是要你理解这些知识。这在研究领域里就体现出了差距。 +5
      • 正解。
      • 研究领域出现了差距那是因为老师不行,不是学生不行。中国科技力量起步太晚了。将来中国的研究领域不会差的 +4
        • 为什么将来就不会差?老师和学生不是鸡和蛋的关系吗?打破这个循环才能变好吧
        • 研究领域是讲究原创和创新,不是循旧和copy,从这方面讲这是中国学者最缺的。 +1
          • 推陈出新,要对“陈”有相当的理解和掌握,才能有可能创新。MIT从各国招了大量的竞赛高手,也就是看中了他们对已知的高难问题的解决能力,才更有可能取得开创性的成果。 +1
            • 经过培训的竞赛高手,只能说明有可能有潜力有能力,并不代表一定有能力,不少高手没落只是时间问题 +1
              • 我看培训学校也没能耐自己搞一套东西来就魔法般的能培训出竞赛高手,也是用公开的一些竞赛资料和书籍。自己学习能力强的,找到书自己学,也应该能做到。 +1
                • 我知道(认识)一位各种竞赛得奖的,最后进了一个小藤,现在毕业好多年了,好像就业和生活都是一个问题,应该是人的问题,不多说了,想必这家长也在这肉脸 +1
                  • 我知道有个IMO金牌夏天在hudson river trading实习完后没拿到return offer,别人大都拿到了。所以奥数金牌的确也不能保证成功。(那位不是加拿大队的,加国家长不用着急) +1
            • 人之间是有不同,包括智商,情商。这不用回避。有人说人类历史是由1%的精英推动的。虽然政治不正确,但这是事实。牛顿和爱因斯坦是上苍给人类的礼物,但不能指望自己的儿女也是这种天才。 +1
              • 人才结构不是离散的,不是除了TOP 1%之外就是零,还有1%到99%的位置。当然推动世界最快的是最顶尖的1%,我很认可这个。 +2
          • 日韩也是
            • 日本人缺少颠覆的原创,但不影响他在研究领域做老黄牛,把一个课题做得极细和极致。每年都有诺奖,但多为和他人共享的。这和他民族特性有关。韩是在想copy日本吧 +1
        • 牛顿和爱因斯坦是靠老师指导出来的科研成果的?屠呦呦的成绩也来自于老师的指导?顶尖的成果都是原创。 +1
    • 高中以前的教育方法,中美有很大不同,我觉得主要是竞争的维度不同造成的,中国好大学少,太多人竞争总要分出个高低来,考试是最公平的。本科生教育中美我不认为有什么大不同,研究领域差别很大,一个导师的问题,二是经费的问题,两个都会慢慢趋同 +1
      • 中国中小学,甚至在本科阶段都是填鸭教育,基本没有要求任何研究性质的内容。相反,加拿大(美国应该也差不多)小孩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有研究性质的作业或project, +2
        自己找资料,和同学合作,最后形成一份报告或成品。其实到了高中毕业或大学低年级,已经了解了研究工作的大概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