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加拿大新天地工作移民诚聘求职顾问&行业导师!
Ad by
  •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加拿大新天地工作移民诚聘求职顾问&行业导师!

牛津刚刚录取的俩IB, 一文一理:

树德国际部果然“牛”!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家园 / 望子成龙 / 牛津刚刚录取的俩IB, 一文一理:
    树德国际部果然“牛”!
    • 英国大学对国内学生收了很多,有些英国学校已经整班中国学生。加拿大能进牛津剑桥的都是好孩子,但如果能同时拿到美国和英国学校,一般都会选择去美国就读。今年早录拿到美国学校的中国籍学生,大多也都是美高加高。 +1
      • 你说得对,加拿大的进牛津剑桥非常难。Mingyang Ye,IPHO 金牌,基本能进任何美国学校,但最后选择了牛津。
        • IxO如果是12年级进的,对申美国竞争激烈的那几个大学就有点晚了,而且个人感觉奥牌对申美藤,除了IMO,其他用处不大,IOI对计算机类大学会有帮助,这是我个人的感觉
          • 用O进藤太难了。娃同学啥O都不用,H早录捏手上。 +2
            • 申美藤是玄学,估计也得遵循一定的套路,技校要好些,听说加拿大去年的IMO今年早录了MIT +1
          • LXO和LOL是啥?
        • Between 2007 and 2015,
          the acceptance rate for Canadians applying to Oxford stood at 5.5% (75 acceptances out of 1358 applications), while the acceptance rate for UK students is about 22% in that same timeframe. Although Oxford’s system considers international students equally to their UK counterparts, Canadians are still admitted at a very lower rate, even compared to EU students.
          • 这个正常,肯定招本国的学生多,美国加拿大一样
          • 考虑到牛津剑桥只能二报一,相当accept rate 减半,太难。
        • 还好吧。周围有进的几个,挺普通的。英国主要看成绩,EC不看 +2
        • 看上去英国大学录取比例都很高,应该不难进才是 +1
      • Between 2019 and 2021, still less than 6%
      • 我在里斯本民宿认识一剑桥计算机新生,国内留学生,英国住校高中,自己一个人半个月欧洲,跟我分手后自己去跳伞.家里都不知道她的Solo游,看起来很文静却很勇敢的女孩子,还很漂亮
    • Simeng Wang 同学,获过哪个级别的数学奖吗? 牛津大学数学有4个专业,Mathematics,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Mathematics and Philosophy,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2022 年公布的录取数据,学纯数专业的人数是其他3专业加起来的2倍,对数学都是真爱吧.
      • 牛津的mathematics不是纯数学(Pure Math)。它只是大一不分专业,大二以后会选择一个方向继续读,纯数学只是其中的一个方向。 +1
        • 你说的对,叫数学专业,不叫纯数学, 其他3个是Mathematics and Philosophy,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看得我有点晕.
          • 另外三个专业,如 math + CS, 是一种 joined degree,实际上可以说是缩水的数学 + 缩水的CS, 在牛学生心中分量不够重。相信牛津牛娃多,大家宁愿学一个完整的数学,另外同时再学一个完整的CS。这可以解释为什么选数学专业的,比选另外三个的加起来还多,很多。
            • 谢谢分析,是这么回事.
            • 看起来牛津的CS是独立的department
              • 历史近千年的牛校,学费还很便宜,不愧校名都能带个牛字。
                • 而且是3年毕业
    • 两个人都是“IB预估成绩40+”,这个很难吗?记得当初奥校升学咨询时好像问过,申英国的话,有四五个AP5分就够了
      • IB program 里应该有20%左右40+。 +1
        • 没那么多,2021年是9%,之前比这还低
          • 这是全球的统计?知道像St. Robert或者Bayview2nd能有多大比例吗?
      • 说是40+,其实很可能是接近满分或者满分,挺难的。
        • IB单科7分,和AP五分难度如何?我觉得IB难可能还有个原因,AP可以多次考。
          • 直觉7比5要难,1/7小于1/5。孩子ccc top50, 居然只得6分,太意外了。
            • 嗯,我知道有些IB生,单独在外面考AP,想来也应该轻松拿5分
            • ap的5分肯定容易,标准化考试,IB就靠老师打分,再公平也有主观想法在里面
          • 我觉得IB的难点在于,首先要考规定的科目,而不能像AP那样扬长避短,或者根据自己的能力从数目上调节。IB考试涵盖11-12年级两年所学的内容,范围更广,要求全面的复习知识点。YRD--每年满分的大概不超过10人。应该算难吧!AP5分的肯定不止这个数。
    • IB世界通考,各国都认可成绩,IB班的学生申请其它国家大学有优势。 +1
    • 录取牛津不难,尤其是对IB学生,主要看成绩。剑桥因为可以申请奖学金会难一些,不过跟申请藤校比都容易不少。 +3
      • 录取牛津不难???"the acceptance rate for Canadians applying to Oxford stood at 5.5%",
        牛津剑桥只能二选一,按美国的算法不足3%。就我知道最近的事,倆特别优秀的小孩,美本早申一个H,一个P(在他们的领域内加拿大前5),没通过牛津的第一轮笔试(第二轮的面试笔试面试更难),另一个也非常优秀的小孩,没通过剑桥的第一轮笔试,但拿到H的早申。“跟申请藤校比容易不少”???真不见得。
        • 实际录取率远低于藤校,因为申请有分数门槛,比如剑桥要求IB的学生分数40+,HL776才够资格申请,不像藤校谁都可以申请
        • 牛津剑桥注重学术,基本不考虑EC,学生学习足够好就行, 可EC才是最花时间的,从这个角度讲当然比藤容易。只干一件事比同时干很多件事容易多了。 +1
          • 申请牛剑成功,同一个人再申,十有八九再成。申藤成功,同一个人再申,十有八九不成。这就是申藤的玄学,运气太重要,每个人皆可能,这就是“American Dream"? +1
          • 牛剑的理科可以看成跟MIT一个级别,跟藤不是一个赛道
            • 华人孩子想进MIT还得拚竞赛或者科研,牛津剑桥连这个也不要,倒是比较类似国内,成绩好是唯一标准。
              • 所以要上给分松的,竞赛是否差无所谓。
              • 牛剑的理科看竞赛,不太看其他花里胡哨的EC和科研,因为EC和科研的水分说不清,而竞赛更公平。没有国家级竞赛成绩基本上牛剑理科没戏。
                • 我儿子学校这一届196人,这次牛津8人,清一色理科专业,感觉好像没这么多国家级竞赛吧,感觉主要靠高ib分数,再加牛津自己的入学考试。 +1
                • LOL, 那样牛剑就成空城了。有国家级竞赛的才多少人?那些人基本都不去牛剑。中国的国家级竞赛者也不去牛剑的。楼主的两个例子没有一个有国家级竞赛。链接里是今天的关于留学的文章,还有对文章的评论。。
                  文章来源:风声



                  作者|徐瑾

                  知名青年学者、公众号《徐瑾经济人》主理人

                  又到了一年一度“牛剑”放榜的日子。作为全球顶尖高校,牛津和剑桥发放录取offer总能吸引一众留学机构和家长的刷屏:诸如“XX机构录取数领跑全国”、“XX城市狂揽36枚”。其热闹程度堪比颁奖现场。

                  关于留学英国,坊间总有太多的讨论。除了一直挥之不去的“水硕”(对一年制硕士的调侃)阴影之外,最近有一个词在年轻人中很流行,几次冲上热搜,那就是“反向留学”。

                  所谓反向留学,是指中国学生远赴国外学习,到了目的国现场一看,发现课堂上基本都是中国同学,甚至老师也是中国人,恨不得用中文上课。对于期待收获一把异国情调和学术氛围的留学生而言,这其中的错愕感可想而知,以前以为留学是不远万里去了解不同的文明与国家,结果是拥抱了大量老乡与同胞:以前可能习惯问同学,你什么国家的?现在可能直接一句,你哪个省的哪个旮旯的?

                  反向留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会有什么影响?应该如何看待?这些问题背后,其实也在拷问教育的初心与变形。



                  反向留学泛滥,中国输出留学生数量巨大

                  反向留学的问题一直存在。最极端的情况,比如过去针对国人的类似项目里,学生都是中国人,教师搭配一两个老外,全程配备中文翻译,甚至有的大教授年轻时候也曾经心甘情愿参加。有趣的是,为什么最近反向留学引发关注?

                  表面看起来,原因在于留学的人多了,反向留学现象日渐曝光,而社交媒体又使得这样的泛滥可视化。

                  最开始只是个别学校的个别专业,即使发现同学多数是中国人,大家悄悄去读悄悄回国,得了便宜闷声发大财,懂了就懂了;现在则是各地的中国留学生人山人海,随手拍个视频就上网,暴露了普遍情况。不仅英国、澳大利亚等一年期硕士项目成为“重灾区”,甚至一些白俄罗斯等一些不那么热门的国家中,反向留学现象也不绝于耳。



                  反向留学的主要原因,类似演员周迅的一句感慨,“好多人啊”。

                  先说人多吧。三年的疫情使得不少人的留学计划有所放缓,目的地也有发生变化,但是中国是以数千万家庭作为根基,留学生怎么样都是各国留学生的主力人群。从国际教育协会(IIE)数据来看,2020年共有超过560万国际学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

                  数百万的国际学生名额?可以想象,中国留学生的一小部分就可以填满这样额度。据悉,目前中国留学生人数最多的10个国家是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日本、德国、俄罗斯、法国、新西兰和荷兰。

                  在这些国家中,中国留学生的比例相当高。按照领英大数据统计结果,2022年有20.7万的中国留学生毕业于美国,而且中国已经连续14年蝉联美国最大的生源国了。即使叠加新冠疫情、中美关系等宏观因素影响,中国人的留学热情不减,除了美国之外,中国也是英国、德国、新西兰、日本等国留学生的第一或第二大生源地,同时在法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国也占据了前三的位置。

                  有人说,中国人人多,喜欢扎堆欧美发达国家,更不用说,大家喜欢的项目和学科也很容易撞车。这些热门留学地中,硕士研究生阶段录取学生占比均超过七成,其中不少专业也很集中,比如39.8%选了商科,27.4%申请了计算机为主的理工科。

                  在这样的比例之下,如果你去了一个热门国家,上一个热门的研究生项目,选了一个热门专业,遇到大批同胞的概率自然也相当之高。

                  世界上,本来没有多少人留学,当然也不存在什么反向留学,留学的人多了,自然就有了反向留学。以前留学之所以被认为高大上,那是因为留学的人数少,而且留学就是改变命运,所以有不少不远千里洋插队见世面开天眼的桥段,是上几代老留学生喜欢说的段子。如今,留学则成为不少中产阶层的标配,类似一段时间不长的游学体验,中间各种意外也被控制得很好,留学生的生活也变得优渥很多,留学不再是奢侈品,而是不少家庭的普通消费品。

                  这看起来是简单直白的现象背后,隐藏了什么样的动力学?我们前面说了中国人人多扎堆,但我们知道中国人并不傻,相反可以说多数情况都是太聪明。

                  那么我们更应该思考,为什么大家即使看到了反向留学现象,还是一如既往情愿扎堆——更应该思考的问题,反向留学之下,留学还有性价比么?



                  水硕不水,它是理性的、基于算计之后的选择

                  留学留学,核心是学。所以反向留学说到底,如果不影响授课水平,其实也不是多大一点事。

                  反向留学甚至留学,有没有性价比?我们可以从最热门的短期硕士项目说起来,这是中国人留学的首选,也是反向留学争议最大的项目。

                  以大家习惯抨击的一年制硕士而言,这种硕士往往入学要求低,比如很多不需要GRE;就读时间短,一年其实都算长的,一些名校扣掉假期甚至能够提供几个月的硕士项目;毕业证容易,一般没有什么让你写到头秃的论文。

                  也正因此,这类硕士项目被称为“水硕”,甚至有人衍生了各个国家学校的“水硕之歌”,自嘲“远渡重洋当水硕,不如三年专科”。在各大公司的招聘中,水硕也成为不少人力资源部门严格审视的对象。

                  水硕名声这样不好,为何还是有那么多人争先恐后?这就涉及水硕的一个基本定理,水硕不好听,但是用起来“真香”——性价比超高,谁用谁知道。



                  水硕学费生活费加起来,满打满算,最多也就百万的成本,在中国二三线城市还买不了一套房,这背后还有一连串的隐形加分:比如进入体制优先,在相亲市场可能更受欢迎,而且,对比国内读硕,能省下一两年时间,持币待购的中产家长何乐而不为。

                  更不用说,从长期来看,学历提升,确实影响收入增加。比如,研究机构麦可思对2016届本科人群调研,通过毕业五年后学历提升与未提升人群的月收入对比发现,前者比后者每月收入大概高出800多元,一年接近一万——数十万的留学费用,均摊到每一年,对比起来还是能够回收部分成本。

                  回看现实,研究生学历越来越普遍,导致学历的通货膨胀,研究生只能当做过去的本科来用。现在无论大企业招聘还是公务员考编,多数岗位虽然没有明确说需要硕士文凭,但实际简历都是一水儿硕士打底。这时候,如果你只是一个本科学历,哪怕是211、985加持,很可能也走不到初筛这一关。

                  有了需求,也就有了交易。英国等地对于中国留学生高度友好,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数据,仅仅2020-2021学年,内地在英国全日制读研学生人数就月约为82050人,在高等教育阶段留英中国学生中占比57.05%。也正因此,越来越多国家步英国后尘,将教育产业化的道路进行到底。

                  按照相关数据,从 2018 年 1 月至 2022 年 5 月,国内外应届生的竞争力指数排序大致如此:“海外 QS100 > 海外非 QS100 ≈ 国内 985/211 > 国内非 985/211”。反向留学可能对这个指数有所扰动,但是本质上不会改变大的趋势。



                  逆向考研愈演愈烈,年轻人的出路在哪里?

                  可以说,反向留学之类,只是中国人学历内卷压力的输出——毕竟中国体量之大,也许小数点后的改动,就足以扰动世界原有的平衡。

                  不过,反向留学,听起来动静大,但其实还只是影响一小部分人。留学再泛滥,毕竟也是金字塔靠近上端的人数。按照教育部统计,1978-2019 年,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 656.06 万人,留学回国人员累计达 423.17 万人,占已完成学业群体的 86.28%。这是四十年的累积数据,对比之下,这几年高校毕业生一年的人数就超过1000万。



                  水硕也好,低龄留学也好,无论如何喧嚣,但说到底只是中国人的一部分。对于多数年轻人,留学仍旧遥不可及,反向留学更是遥不可及。更为真实的竞争是当下国内考研。

                  这是他们不得不进行的战争,甚至也衍生了“逆向考研”这个词,也就是说,本科毕业于“双一流”高校的学生,在考研中,不再局限于报考“双一流”高校的研究生,将报考目标投向了“双非”院校。

                  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新的趋势,全国各地“双非”高校都有了不少“双一流”的学生出现。这意味着什么?考研不再是大家过去想象的逆天改命,从差点的学校往更好的学校考,如今甚至出现了如“向下考”的“逆流”。

                  可以说,反向留学的真实反题是逆向考研,这才是更真实的现实。如果你是一个家庭一般的年轻人,在国内背水一战考研,甚至脱产持续考研,可能就是你不得不进行的战斗。

                  研究生以往被定义为研究的初级阶段,为博生阶段研究做准备,这个定义今天已经被刷新了——为就业服务,而不是有意研究,成为多数人考研的首要目的。麦可思研究院报告揭示,2021届本科毕业生中,读研群体因就业前景好选择深造的比例为55%,相比2019届上升3个百分点。

                  2023年,全国研究生报考人数474万,再创历史新高,而2017年,研究生报考人数仅仅为201万人。“二战”考研、“三战”考研变得普遍,成功率却在下降。

                  麦可思数据显示,对2016-2018届本科毕业后脱产考研群体调研,毕业三年内成功考上研究生的比例大为下降,从从2015届的55.4%降低到2018届的43.1%,下降了12.3%。

                  也正因此,反向留学不是什么大问题,无非引发人们对于速成留学的质量多一些怀疑,但是“逆向考研”如果进一步扩大,则向我们揭示了被遮蔽的现实:学历膨胀的直接受害者群体正在加大。

                  怎么办?我想这是多数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除了学历,年轻人是否还应该得到更多机会证明自己?因为大多数年轻人缺乏机会的世界,注定不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世界。

                  • Mingyang Ye,加拿大的,国际奥赛金牌去了牛津。今年也有数学/物理国际奥赛金银牌的申请牛津剑桥,有的第一轮笔试没过,有的第一笔试过了/第二轮面试笔试面试,等最后消息。
                    • 总共就那一个人,你反复说。他2017年物理奥赛,到现在已5年多,也没有其他国际奥赛从加拿大去牛剑。我写帖是指出“没有国家级竞赛成绩基本上牛剑理科没戏”这句话显然不对,错得离谱。牛剑共有学生4万多人,能有国家级竞赛的才有几人?连5/1000都不到。你找出5年多前的这一
                      个人也不能以点盖面,而且他已毕业离开了牛津。
                      • 我说的是国家级竞赛,不是国家队
                  • 国家级竞赛很少人吗?Waterloo的欧几里得不是国家级竞赛?AMC不是国家级竞赛?
                    • 那个也能算啊?怎么也得AIME才算吧?
                      • 你可以认为AMC不够强,但AMC 12的确是全国竞赛,能上榜的都是不错的孩子
            • MIT最难级别的课程比牛剑的难好几个级别。
              • 这位MIT的人不同意。“In terms of content, you tend to learn substantially more in-depth theory at Cambridge compared to MIT.”
                Anonymous answer: If you’d like a more detailed reply for this, do let me know. I feel I can reply as I’ve been to both universities as part of the Cambridge-MIT Exchange. In terms of reaching SV/Boston in the USA, I think both programs set you up with the skills to do so. The challenge with Cam...
                Full Story:
                https://qr.ae/prYnrV
                • 这人根本不是MIT的,是剑桥的。他只是交换项目短期去MIT几个月,而且是冷门专业。我说的是MIT最难级别的课程,是那些国际奥赛获奖者们学的课程,不是那些政治正确们学的课程,这人根本没提那些,哪里有不同意?网上没有编辑专业审核,可以随便说,他特意匿名胡说。同
                  网就有更多说MIT比剑桥好的你不提,专门找出这位匿名者的。
                  • 如果Cambridge和MIT不是对等的,可能有exchange吗?MIT不会拿自己的声誉开玩笑吧?

                    这里是MIT网上的数学专业参加的名单:

                    https://math.mit.edu/academics/undergrad/opportunities/international/exchange

                    其中一个女孩 Jessie Zhang 的介绍:

                    “In her first two years at MIT she took, and excelled in, ten upper-level mathematics classes. She is currently spending this academic year at Cambridge University, taking part in the Cambridge-MIT exchange program. ”

                    https://awm-math.org/awards/schafer-prize-for-undergraduates/schafer-prize-2014/

                    • 这种交换项目太多了,根本不要求对等。学生愿意去就行。大学都有难度不同的课程,学生录取无统一标准,进去后水平相差甚远,所以我这里只说最难的课程。
    • 才录2枚牛津,又添1枚剑桥! 春节后的喜讯又来了:树德国际部高三IB学生Xingbei Lin刚刚获得英国剑桥大学自然科学专业录取!!集齐牛剑藤.
      树德国际部:才录2枚牛津,又添1枚剑桥!,名校,牛津,剑桥大学,树德中学,树德国际部
      • St Roberts 今年一个牛津一个剑桥。
        • St. Robert 牛孩多,除了这俩牛剑,其他好多在等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