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计划到北大看看,但在外面跑了几天后,觉得有点累,临时取消行程,下次回来再说。特别是国庆期间,人山人海,不想出门。上午去老妈那里问安,中午他们午睡,离开后,还有半天时间没地方消磨。忽然记起,昨天小侄女去北大参观,说人不多。当下决定,不如今天就去看看,也算了结一项观光任务。
三环路上,找到801路车,人不多。沿途路线看着很熟,陌生的是路两旁的建筑,很多楼房,设计新颖,色彩艳丽。车开过了长城饭店,向西走,过和平街北口,胜古庄,德外,黄庄,很快就看见北大东院墙。
原以为车会停北大西门,也是正门,计划是西门进南门出,然后去中关村,看中国的硅谷。看车不向西转弯,问售票员,说车停东门。 北大有几个大门,主门在西面,南门算是大门,西南门和东门都是小门。东门现一改过去简陋的样子,开了2个大门,一个走车,一个走人。我们到走人的门,问门卫参观要不要登记。门卫回答,不用。真是斗转星移,过去,别说参观要登记,就是本校人员,忘戴校徽或证件,还被扣在门口进不来。现在,为鼓励人们参观,行人可长驱直入,估计也是为扩大影响吧。
进东门,迎面一溜绿顶白墙的新楼,听说是几个香港大佬捐款建的,许多系都搬到这些新楼里。我着急如厕,一头钻进地质系的大楼。往南走不远,见中国经济中心的标示,好像正举行研讨会,人来人往。往南门走去,几个老楼样子没变,曾经的学生食堂,现改成饭馆。北大人多,鼎盛时期,教工学生加起来有3万多人。学生食堂一溜排下去好几个,从1到7,外带一个教工食堂,具体地点记不太清。往右走不远,曾是大礼堂,临近的食堂,菜不错。大礼堂每到周末放电影,举办舞会和普及交响乐的讲座,原来的售票处不见了。当年,在这里看电影王中王。看完后笑得不行,不想独吞乐趣,推荐给室友。夫妻俩看完后,室友和我说,她丈夫在实验室边做试验,边回忆电影,时不时地暗笑,别人以为他发神经。礼堂前面,原是块空地,新建了百年纪念堂。那个纪念堂,说特色也好,说难看也好,反正设计的挺现代的。
新华书店前的空地,许多人在摆摊,推销各种产品。一个女孩拦着我,推销一种新型茶,说治病有特效。我问,你是北大的嘛。她说,是外语学院的,我不知道是不是北外的。女孩年龄不大,执著精神不小,要向我详细介绍产品性能,研制经过。我说,时间有限,我要在2个多小时内跑遍北大,很抱歉,不能奉陪。
新华书店门口的三角地,曾是风云之地,以发布重要信息而著称。那时,一有重要事件,学生们不是跑去听领导报告,而是到这里看通告。也有些互通有无,结伴出行的广告,分量不大。我的第一辆小车,就是在这里看到消息,从球系一出国女孩手中买的。多亏这辆车,我才学会骑车。曾经的风云之地,风气已变,透着金钱味道,一眼望去,铺天盖地的商品信息。
顺路走进旁边的商店,那曾是学生们的基本生活用品供应地,也是校园里唯一的商店。当年,店里总是很拥挤,一到下课时间,人满为患。买东西的,喝冷饮的学生很多。不过,这种热闹,也是昨日黄花。顾客寥寥无几,算上我和丈夫,总共4位,倒有5位售货员。 店里空了半边,柜子上落满灰尘,仅剩的几个柜台,商品也很陈旧,没有生气。同商店里得清冷死气相反,店外道路两旁的小摊很多,红红火火地卖着各类东西,吃穿都有,摊主各异,有业余打工的学生,也有以此为生的小贩。丈夫看到这些,很不理解,说大学里怎末可以成自由市场。我对此倒无所谓,过去为买点东西,还要出南校门,跑到海淀镇的辛苦,宁愿校园里有个集市。
向南走去,快到南门。南面院墙拆了又盖上了,曾经闹得很热火。 一些宿舍楼也改建了,过去独立的37楼,用新建的楼和另一个楼连成一体,楼中间的空地,建成很大的一个自行车棚。环顾左右宿舍楼,到处可见各种服务设施,取款机,复印室,洗衣房等的招牌。看来,今非昔比,学生们的生活方便多了。
往学2食堂的方向走去,食堂旁修成一个漂亮的快餐部,外带凉棚,很雅致。正好肚子有点饿,快餐部里人不多,我和丈夫进去打尖。问大师傅,可不可用现金,回答说,可以。快餐店墙上黑板显示的食品种类很多,包子,粥,饮料等。我们买了包子和粥,味道不错。真是日月两重天,过去,为限制学生乱窜食堂,本科,研究生和教工的饭票是不一样的。为了限制校外人员吃饭,食堂只收饭票不收现金,伙食科对学生兑换饭票的管理也很严,数量有限。前面的学3食堂还在,变成中西合璧的餐厅,卖饺子,也卖汉堡,桌椅焕然一新。过去,这个食堂是学生们喜欢的食堂之一,以凉菜品种多,热菜分量足而著称,烤蛋糕是学生食堂中的独一份。许多人,即使宿舍离得远,也不远万里来学3 吃饭。
开水房还在,不少人仍从哪里打开水。旁边,曾是浴室,没注意还在不在。过去,那可是全校学生洗澡的唯一地方。每周男女生轮用,洗澡次数有限,人总是很多,进去后,往往找不到衣柜放衣服。
28楼墙上,有女生洗衣房的标示,以此类推,应还有男生洗衣房,不过,没见到。看来,现在的学生,早结束了在洗脸池和用脸盆洗衣服的历史。30楼现在是教学中心,大门也成了密码门。门前新建了2个黄色公用电话亭。过去,这楼是几个系的女生宿舍,门口有张桌子,放学生们的信件,自己随便拿。由于老丢信,许多人将信寄到系里。把门口的屋子是传达室,有大妈值班,负责早上开门,晚上锁门,兼传呼电话。大妈换了几茬,但职责不变,而且她们都很尽责,对来访的人看得紧,如有面生的人造访,还不让进,这很让一些交了男友或者丈夫来访的女生们难堪。
后面的29楼,曾是许多系的男生宿舍,楼前有个花坛和空地。有段时间,每天晚饭后,都有几个男生,据说是无线电和球系的,在4楼宿舍临窗,用扩音器表演脱口秀,针砭时局,恢磕打插,招徕楼下黑压压的一片听众,听到精彩之处,掌声雷动。要说,那几个人的脱口秀水平,不让现在当红电视主持,曾让来访的邻校友人大为惊奇。没多久,校领导认为有碍观瞻,下令取消。
从这里向北,就是著名的燕南园。据说,燕南园以北是过去老燕京的旧址,以南是50年到后扩建的。从风格上也能看出,北边的建筑和布局显得很古典,宽松,南面的建筑看起来较现代,拥挤。燕南园里有小路通过,路旁是一栋栋翠竹松柏环绕的2层教授小楼。由小路走过,可从学生宿舍区到达图书馆。过去,下了晚自习,燕南园的路上多是匆匆回宿舍的学子。我试图寻找过去的小路,但被外面新建的商店挡住,只好顺墙边向图书馆走去。
北大的老图书馆原在西门附近,70年代中建了新的图书馆大楼,才搬过来的。图书馆楼前广场上,原有座主席像,门前大片草坪和雪松,是夏季人们休闲的好去处。每到傍晚,广场到处是漫步的人们,学生坐在草地上弹吉他。现在情景大不一样,广场上的主席像没了,远处台阶上,新添了2个巨型石狮,主楼两边接出翼楼,显得很拥挤。只有草坪,雪松依旧。
绕过图书馆,路过第1,第2教学楼,外面还是老样子,楼里面有些变化。往前走,是翠竹围绕的临湖轩。据说,这里过去是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的别墅,后来一度充作外宾接待室。房子旁边,有小路通向未名湖。再走几步,就可看见博雅塔那傲人的身影。
未名湖,其名看似无物,实则深不可测,一直是骚人墨客吟咏的主题。它以百年苍桑的胸怀,包容了多少离经叛道的学子。我们去的那天,万里晴空,艳阳高照,没有多少风,湖水依然,塔影清澈,使人不禁想起她白天的优雅,夜晚的神秘。湖畔有不少人在拍照留影,我告诉丈夫,拍照的最佳地点在湖西,从西往东拍。果然,后来看照片,从那个角度拍,湖光塔影,尽入镜头。
我建议丈夫到湖心岛看看。岛上新立了个纪念碑,没仔细看,为何而立。那条石船还在,几个学生在上面聊天。湖里时有鱼儿游过越起。未名湖的神圣色彩多于经济意义,过去,北大校方很少从湖里捕鱼,以至于鱼老的都快成精了。有年清湖放水,捕上来的鱼太大太老,根本不能吃。沿湖走过,能看见许多很大很大的河蚌。那时,有校外校内的人偷钓鱼,他们用缝衣针弯成鱼钩,拴上线,扔在湖里,线的另一头拴在树上或石头上,人躲在远处观望,看鱼上钩了,才跑出来收。 校工的任务之一,是每晚在湖边守株待兔,抓偷钓鱼的人。冬天,未名湖又成为天然冰场,我就是在这里学会滑冰的,尽管技术很差。
未名湖北,临湖一溜几栋红楼,倒映在湖水中,红房绿树,十分美丽。有座临湖的红房子,改成北大研究生院了。湖北面好像是郎润园,同燕南园一样,是老教授们的住宅区,一些名人曾住在那里,如经济学名人陈岱孙老先生。
从未名湖往西走,不远处是由果园改成的网球场和小型公园。过去,那片果园,每到春季,繁花满枝,煞是好看,到了秋季,硕果累累。西面不远,是永远的南阁,北阁,素面相对,没多少变化。它们东面的俄文楼不再是俄文楼,改成汉语教学中心。门前的松树依旧,我们在树下的长凳上坐了会。
北大西门不远,是留学生居住的地方,那里有留学生楼,楼外有长廊,荷花池,小桥。这次回去看到,新建了许多楼,北大西门并行的墙上,新开了一个大门,分车行和人行道,看样子,专为留学生楼设立的。我只从远处看了一下,没兴趣过去。
转过头来向西门走去,几个楼间空地上,新建了北大校史展览馆,顺路喽一眼。没想,节日期间,不开馆,这到也无所谓,本来兴趣也不大。展览馆地下一层的纪念品部倒开着,进去一看,不大的房间,几个玻璃柜,陈列着一些纪念品,价格贵的离谱。几个学生模样的人,正在那里打包拆封地折腾礼品。见我们进来,极力向我们推荐一座雕像,我推说太沉了,带不了,其实是那价格让我胆颤。
同其他地方相比,北大西门变化不大,除那个新的校史展览馆外,没太多的新建筑。大门口,两边的楼和华表依旧,有栋楼过去好像是档案馆,现在是什莫,没兴趣过去看。国庆期间,门口的花很多,五光十色。我们照了一些相,就出了北大西门。
这次蜻蜓点水地跑了一趟北大,感觉变化很大,旧貌仍在,新颜不少。但也看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变化,一是,校园里各种小摊很多,一是,校园里汽车太多。前者,可以忍受,后者觉得不适应。过去,北大校园里很少见到汽车,除少数留学生乘坐的出租车,个别领导人的外事活动用车外。走在校园里,感觉到的是一片幽静。现在,校园里车来车往,有如身在闹市。走在路上,要不时提防身后开来,不让行人的各类车辆,破坏心情,大煞风景。
北大西门外,新建了一片教工宿舍, 楼还挺新。无意中发现,正修建一条过街天桥,从那片住宅区,凌空跨过马路,落入学3食堂的地方,将马路两边的校区连在一起。过街天桥还没完工,抬头可看,有胆大之人在空中, 从住宅小区向校园里走去。估计将来过街天桥修成,也是一风景名胜,如同牛津大学的过街天桥一样,引人入胜。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三环路上,找到801路车,人不多。沿途路线看着很熟,陌生的是路两旁的建筑,很多楼房,设计新颖,色彩艳丽。车开过了长城饭店,向西走,过和平街北口,胜古庄,德外,黄庄,很快就看见北大东院墙。
原以为车会停北大西门,也是正门,计划是西门进南门出,然后去中关村,看中国的硅谷。看车不向西转弯,问售票员,说车停东门。 北大有几个大门,主门在西面,南门算是大门,西南门和东门都是小门。东门现一改过去简陋的样子,开了2个大门,一个走车,一个走人。我们到走人的门,问门卫参观要不要登记。门卫回答,不用。真是斗转星移,过去,别说参观要登记,就是本校人员,忘戴校徽或证件,还被扣在门口进不来。现在,为鼓励人们参观,行人可长驱直入,估计也是为扩大影响吧。
进东门,迎面一溜绿顶白墙的新楼,听说是几个香港大佬捐款建的,许多系都搬到这些新楼里。我着急如厕,一头钻进地质系的大楼。往南走不远,见中国经济中心的标示,好像正举行研讨会,人来人往。往南门走去,几个老楼样子没变,曾经的学生食堂,现改成饭馆。北大人多,鼎盛时期,教工学生加起来有3万多人。学生食堂一溜排下去好几个,从1到7,外带一个教工食堂,具体地点记不太清。往右走不远,曾是大礼堂,临近的食堂,菜不错。大礼堂每到周末放电影,举办舞会和普及交响乐的讲座,原来的售票处不见了。当年,在这里看电影王中王。看完后笑得不行,不想独吞乐趣,推荐给室友。夫妻俩看完后,室友和我说,她丈夫在实验室边做试验,边回忆电影,时不时地暗笑,别人以为他发神经。礼堂前面,原是块空地,新建了百年纪念堂。那个纪念堂,说特色也好,说难看也好,反正设计的挺现代的。
新华书店前的空地,许多人在摆摊,推销各种产品。一个女孩拦着我,推销一种新型茶,说治病有特效。我问,你是北大的嘛。她说,是外语学院的,我不知道是不是北外的。女孩年龄不大,执著精神不小,要向我详细介绍产品性能,研制经过。我说,时间有限,我要在2个多小时内跑遍北大,很抱歉,不能奉陪。
新华书店门口的三角地,曾是风云之地,以发布重要信息而著称。那时,一有重要事件,学生们不是跑去听领导报告,而是到这里看通告。也有些互通有无,结伴出行的广告,分量不大。我的第一辆小车,就是在这里看到消息,从球系一出国女孩手中买的。多亏这辆车,我才学会骑车。曾经的风云之地,风气已变,透着金钱味道,一眼望去,铺天盖地的商品信息。
顺路走进旁边的商店,那曾是学生们的基本生活用品供应地,也是校园里唯一的商店。当年,店里总是很拥挤,一到下课时间,人满为患。买东西的,喝冷饮的学生很多。不过,这种热闹,也是昨日黄花。顾客寥寥无几,算上我和丈夫,总共4位,倒有5位售货员。 店里空了半边,柜子上落满灰尘,仅剩的几个柜台,商品也很陈旧,没有生气。同商店里得清冷死气相反,店外道路两旁的小摊很多,红红火火地卖着各类东西,吃穿都有,摊主各异,有业余打工的学生,也有以此为生的小贩。丈夫看到这些,很不理解,说大学里怎末可以成自由市场。我对此倒无所谓,过去为买点东西,还要出南校门,跑到海淀镇的辛苦,宁愿校园里有个集市。
向南走去,快到南门。南面院墙拆了又盖上了,曾经闹得很热火。 一些宿舍楼也改建了,过去独立的37楼,用新建的楼和另一个楼连成一体,楼中间的空地,建成很大的一个自行车棚。环顾左右宿舍楼,到处可见各种服务设施,取款机,复印室,洗衣房等的招牌。看来,今非昔比,学生们的生活方便多了。
往学2食堂的方向走去,食堂旁修成一个漂亮的快餐部,外带凉棚,很雅致。正好肚子有点饿,快餐部里人不多,我和丈夫进去打尖。问大师傅,可不可用现金,回答说,可以。快餐店墙上黑板显示的食品种类很多,包子,粥,饮料等。我们买了包子和粥,味道不错。真是日月两重天,过去,为限制学生乱窜食堂,本科,研究生和教工的饭票是不一样的。为了限制校外人员吃饭,食堂只收饭票不收现金,伙食科对学生兑换饭票的管理也很严,数量有限。前面的学3食堂还在,变成中西合璧的餐厅,卖饺子,也卖汉堡,桌椅焕然一新。过去,这个食堂是学生们喜欢的食堂之一,以凉菜品种多,热菜分量足而著称,烤蛋糕是学生食堂中的独一份。许多人,即使宿舍离得远,也不远万里来学3 吃饭。
开水房还在,不少人仍从哪里打开水。旁边,曾是浴室,没注意还在不在。过去,那可是全校学生洗澡的唯一地方。每周男女生轮用,洗澡次数有限,人总是很多,进去后,往往找不到衣柜放衣服。
28楼墙上,有女生洗衣房的标示,以此类推,应还有男生洗衣房,不过,没见到。看来,现在的学生,早结束了在洗脸池和用脸盆洗衣服的历史。30楼现在是教学中心,大门也成了密码门。门前新建了2个黄色公用电话亭。过去,这楼是几个系的女生宿舍,门口有张桌子,放学生们的信件,自己随便拿。由于老丢信,许多人将信寄到系里。把门口的屋子是传达室,有大妈值班,负责早上开门,晚上锁门,兼传呼电话。大妈换了几茬,但职责不变,而且她们都很尽责,对来访的人看得紧,如有面生的人造访,还不让进,这很让一些交了男友或者丈夫来访的女生们难堪。
后面的29楼,曾是许多系的男生宿舍,楼前有个花坛和空地。有段时间,每天晚饭后,都有几个男生,据说是无线电和球系的,在4楼宿舍临窗,用扩音器表演脱口秀,针砭时局,恢磕打插,招徕楼下黑压压的一片听众,听到精彩之处,掌声雷动。要说,那几个人的脱口秀水平,不让现在当红电视主持,曾让来访的邻校友人大为惊奇。没多久,校领导认为有碍观瞻,下令取消。
从这里向北,就是著名的燕南园。据说,燕南园以北是过去老燕京的旧址,以南是50年到后扩建的。从风格上也能看出,北边的建筑和布局显得很古典,宽松,南面的建筑看起来较现代,拥挤。燕南园里有小路通过,路旁是一栋栋翠竹松柏环绕的2层教授小楼。由小路走过,可从学生宿舍区到达图书馆。过去,下了晚自习,燕南园的路上多是匆匆回宿舍的学子。我试图寻找过去的小路,但被外面新建的商店挡住,只好顺墙边向图书馆走去。
北大的老图书馆原在西门附近,70年代中建了新的图书馆大楼,才搬过来的。图书馆楼前广场上,原有座主席像,门前大片草坪和雪松,是夏季人们休闲的好去处。每到傍晚,广场到处是漫步的人们,学生坐在草地上弹吉他。现在情景大不一样,广场上的主席像没了,远处台阶上,新添了2个巨型石狮,主楼两边接出翼楼,显得很拥挤。只有草坪,雪松依旧。
绕过图书馆,路过第1,第2教学楼,外面还是老样子,楼里面有些变化。往前走,是翠竹围绕的临湖轩。据说,这里过去是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的别墅,后来一度充作外宾接待室。房子旁边,有小路通向未名湖。再走几步,就可看见博雅塔那傲人的身影。
未名湖,其名看似无物,实则深不可测,一直是骚人墨客吟咏的主题。它以百年苍桑的胸怀,包容了多少离经叛道的学子。我们去的那天,万里晴空,艳阳高照,没有多少风,湖水依然,塔影清澈,使人不禁想起她白天的优雅,夜晚的神秘。湖畔有不少人在拍照留影,我告诉丈夫,拍照的最佳地点在湖西,从西往东拍。果然,后来看照片,从那个角度拍,湖光塔影,尽入镜头。
我建议丈夫到湖心岛看看。岛上新立了个纪念碑,没仔细看,为何而立。那条石船还在,几个学生在上面聊天。湖里时有鱼儿游过越起。未名湖的神圣色彩多于经济意义,过去,北大校方很少从湖里捕鱼,以至于鱼老的都快成精了。有年清湖放水,捕上来的鱼太大太老,根本不能吃。沿湖走过,能看见许多很大很大的河蚌。那时,有校外校内的人偷钓鱼,他们用缝衣针弯成鱼钩,拴上线,扔在湖里,线的另一头拴在树上或石头上,人躲在远处观望,看鱼上钩了,才跑出来收。 校工的任务之一,是每晚在湖边守株待兔,抓偷钓鱼的人。冬天,未名湖又成为天然冰场,我就是在这里学会滑冰的,尽管技术很差。
未名湖北,临湖一溜几栋红楼,倒映在湖水中,红房绿树,十分美丽。有座临湖的红房子,改成北大研究生院了。湖北面好像是郎润园,同燕南园一样,是老教授们的住宅区,一些名人曾住在那里,如经济学名人陈岱孙老先生。
从未名湖往西走,不远处是由果园改成的网球场和小型公园。过去,那片果园,每到春季,繁花满枝,煞是好看,到了秋季,硕果累累。西面不远,是永远的南阁,北阁,素面相对,没多少变化。它们东面的俄文楼不再是俄文楼,改成汉语教学中心。门前的松树依旧,我们在树下的长凳上坐了会。
北大西门不远,是留学生居住的地方,那里有留学生楼,楼外有长廊,荷花池,小桥。这次回去看到,新建了许多楼,北大西门并行的墙上,新开了一个大门,分车行和人行道,看样子,专为留学生楼设立的。我只从远处看了一下,没兴趣过去。
转过头来向西门走去,几个楼间空地上,新建了北大校史展览馆,顺路喽一眼。没想,节日期间,不开馆,这到也无所谓,本来兴趣也不大。展览馆地下一层的纪念品部倒开着,进去一看,不大的房间,几个玻璃柜,陈列着一些纪念品,价格贵的离谱。几个学生模样的人,正在那里打包拆封地折腾礼品。见我们进来,极力向我们推荐一座雕像,我推说太沉了,带不了,其实是那价格让我胆颤。
同其他地方相比,北大西门变化不大,除那个新的校史展览馆外,没太多的新建筑。大门口,两边的楼和华表依旧,有栋楼过去好像是档案馆,现在是什莫,没兴趣过去看。国庆期间,门口的花很多,五光十色。我们照了一些相,就出了北大西门。
这次蜻蜓点水地跑了一趟北大,感觉变化很大,旧貌仍在,新颜不少。但也看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变化,一是,校园里各种小摊很多,一是,校园里汽车太多。前者,可以忍受,后者觉得不适应。过去,北大校园里很少见到汽车,除少数留学生乘坐的出租车,个别领导人的外事活动用车外。走在校园里,感觉到的是一片幽静。现在,校园里车来车往,有如身在闹市。走在路上,要不时提防身后开来,不让行人的各类车辆,破坏心情,大煞风景。
北大西门外,新建了一片教工宿舍, 楼还挺新。无意中发现,正修建一条过街天桥,从那片住宅区,凌空跨过马路,落入学3食堂的地方,将马路两边的校区连在一起。过街天桥还没完工,抬头可看,有胆大之人在空中, 从住宅小区向校园里走去。估计将来过街天桥修成,也是一风景名胜,如同牛津大学的过街天桥一样,引人入胜。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