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父亲回忆录(删节版) 第一部分 童年(8)东大河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汜水河在东寨村的东面,所以人们习惯叫它“东大河”。

那时后的东大河水很多,河滩有一里多宽,尽是大大小小从上游冲下来的石头和泥沙。有些青石头能烧成石灰,河滩上有几个石灰窑,整天冒着青烟。河水分成东西两股,夏天趟水过河,冬天用大石头和木棍搭成桥,上面垫上玉米秆和土,水浅处则摆上踏石。东大河几乎每年要发两三次洪水,洪水来时漫天溜沿,一里多宽的河道全被淹没,河水裹着泥沙,咆哮而下,不少房屋、土地被冲。村东头有户姓王的(王金合的爷爷),水性好 ,发大水时,他能从水中捞出不少木料、家具、死猪、南瓜、红薯、玉米。洪水过后,树干上高高地挂着河草,标志着洪水曾经达到的高度。河滩上留下一个个水坑,被撇了干滩的可怜小鱼在太阳曝晒下很快就翻了白肚。水坑干后,洪水带来的一层淤泥被太阳晒得裂了缝,卷了边,像一片片瓦向上翘着。
春天,河滩上长出些小草,可以放羊。西沟的李玉斗 经常扛着长鞭子赶着十来只羊在河滩吃草,因整天和羊打交道,棉袄上散发着一股浓烈的羊膻味。村东头那个高门楼的主人许梦兰,原是个文质彬彬的教书先生,划成地主以后,被革了职回农村“劳动改造”。他自知是个专政对象,人变得很木讷,极少说话,倒也挺能吃苦,挑担子压肿了肩膀,他慢条斯理地自嘲说:“你肿起来,我还会把你压下去。”后来他给生产队放羊,一年到头可以在河滩上见到他,长年披着一件蓝色的粗布夹袄。

我也放过羊。起先舅舅给了我一只白色的羊羔,是我和母亲的私人财产,放羊喂草是我和母亲的任务,到羊长大了,变肥了,杀了吃肉时却人人有份。后来爷爷买了一头褐色的奶羊,也是我来放。放羊这活偷不得懒,看羊的后腰窝就知道它吃饱了没有,饿时塌着个大坑,吃饱时就鼓起来。我放的羊每次回来,肚子都是圆圆的,安详地卧在那里反刍。两只羊都下过羊羔,羊羔一落地,身上还湿漉漉的就挣扎着站起来。羊羔吃奶时是跪着的,爷爷对我说“‘羊羔跪乳,乌雀反哺’连禽兽都知道报答娘恩!”

东大河的河滩上有一条不成路的路(因为每发一次大水,路就要改一次道),来往巩县驮煤的马帮(实际上是驴帮,很少有马)必须从这里经过。天不亮,就能听到马帮的铃铛声,驮煤的人带着干粮、草料上路了。到天黑了很久,马帮仍然不断地往回走。骡马的前腿内面各有一个圆圆的黑斑,据说那是“夜眼”,所以骡马都可以在夜间行路。从煤窑回来时,驮煤人的脸都被染成了煤黑色,衬托出一口白牙和两只红红的眼睛,在黑糊糊的脸庞上显得格外明显。

东大河河滩也是我拾粪的地方。最初检羊粪蛋,提个小竹篮,在石头缝中间一个一个地检。羊粪蛋像花生米一样大小,要检够一竹篮也不那么容易。腻了,就和一群孩子在河滩上玩耍,抓蝌蚪、捞虾,掏螃蟹。河滩上有一种真菌类的植物,叫“地曲链”,天干时像纸一样薄,一下雨,吸了水就膨胀成一堆,黑黑的,像木耳,可以吃。河滩上还有一种草,叫白蒿,学名“茵陈”,能清湿除热、退黄疸。刚发芽的时候挖来和玉米面拌了蒸着吃,有点野草的清香。

稍大些就开始拾牲口粪,用竹子编成的粪叉挑着一个小箩头,到河滩上跟在马帮的后面跑,为了检一泡驴粪常常要走几里路,但我只走到司庄就不再往前走了,因为前面就是阴气逼人的寒山寨。我最恨那些在驴屁股上带个兜的人,真自私,连一泡驴粪也要带回家。那驴也怪,不拉屎时都不拉,一个一拉,别的也跟着拉,一拉就是一大串,为了和其它孩子抢粪,急了就用手抓,两手上沾的尽是黄黄的稀巴巴的粘液。后来捡粪捡出了些门道,将新鲜的驴粪放在驴鼻子下让它闻,也许是条件反射,它就昂起头来“呕哇、呕哇”地叫唤一阵,撅起尾巴拉出屎来。走运时半天可以检满一小箩头,用脚踩实成圆锥状,用粪叉挑着,高高兴兴地回家。不走运时连箩头底也盖不上,这时就捡一点人粪压在下面,我以为爷爷见了会数落我,可他说,人粪也行,只要是粪就能长庄稼。

东大河的河水常在拐弯处聚成潭,水较深,有的地方能没过头顶。夏天孩子们都到潭里洗澡,一个个光着屁股嘻闹着跳进水里,或“扎猛”(潜水),或“狗刨”(一种双脚打水的游泳姿势)。爷爷知道我下河游水,警告我说“山上摔死的是麻利猴,水里淹死的是好凫家”。后来又用鬼故事吓我,他说水潭里都有淹死鬼,鬼要借尸还魂,专门把游水的人拖进水里。他还说他曾经亲眼见过一个铁称砣浮在水面上,一动一动地引诱人。爷爷对称砣说,“哪有铁块能浮在水上的,我才不上当呐!”,那称砣就“噗噔”一声沉下水了。

村东头券门外有个四四方方的东大坑,经常积些雨水,水面上有大片绿色的浮萍和在水面上游来游去的“卖油帮”(一种长足昆虫,学名蜉蝣,能利用水的表面张力在水面上游动),这儿也是孩子们游泳的地方。但家里人不让我去,我只好站在岸上,闻着那发腥的淤泥味,看人家在水里游。因家里人不让我下水,直到长大,我仍然是个旱鸭子。

我小时候,东大河河滩上有很多种鸟,有喜鹊、麻雀、燕子、大雁、布谷、鹌鹑、老雕(鹰)、“老等”(类似鹭鸶的一种涉禽)、“翅本叉”等。竹林里栖息着一种唯独竹川才有的白脖老鸹,大约有近万只。它们是群体活动,每一群都有好几百只。白天也不知在什么地方觅食,天刚黑,就一群一群地踅了回来,在河滩上空盘旋,逐渐向竹林挪动。老鸹群飞过时,只听见哗拉拉一片响,遮天蔽日,不时有老鸹屎从天上落下,掉在脑袋上,甚至落进饭碗里。秋冬天,黑得早,老鸹也回来得早些。竹林附近的柿子树树叶落了,光突突的,一群老鸹呱叫着落上去,黑压压的一大片,把树枝都压弯了。一直到天黑透了,它们才飞进竹林里宿窝。早上天还不亮,老鸹群就鸣叫着出发了。赶早的人听到老鸹的叫声就划着火柴,点亮煤油灯,说“快起来吧,时候不早了,老鸹都过了。”老鸹成了报时的钟表。竹川的老鸹其实不是乌鸦,叫声也不像乌鸦那样瘆人,因为它们的脖子上都有一圈白色的羽毛,所以出了个歇后语“竹川的老鸹——白脖儿。”(‘白脖儿’指外行人。)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人生足迹 / 父亲回忆录(删节版) 第一部分 童年(8)东大河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汜水河在东寨村的东面,所以人们习惯叫它“东大河”。

    那时后的东大河水很多,河滩有一里多宽,尽是大大小小从上游冲下来的石头和泥沙。有些青石头能烧成石灰,河滩上有几个石灰窑,整天冒着青烟。河水分成东西两股,夏天趟水过河,冬天用大石头和木棍搭成桥,上面垫上玉米秆和土,水浅处则摆上踏石。东大河几乎每年要发两三次洪水,洪水来时漫天溜沿,一里多宽的河道全被淹没,河水裹着泥沙,咆哮而下,不少房屋、土地被冲。村东头有户姓王的(王金合的爷爷),水性好 ,发大水时,他能从水中捞出不少木料、家具、死猪、南瓜、红薯、玉米。洪水过后,树干上高高地挂着河草,标志着洪水曾经达到的高度。河滩上留下一个个水坑,被撇了干滩的可怜小鱼在太阳曝晒下很快就翻了白肚。水坑干后,洪水带来的一层淤泥被太阳晒得裂了缝,卷了边,像一片片瓦向上翘着。
    春天,河滩上长出些小草,可以放羊。西沟的李玉斗 经常扛着长鞭子赶着十来只羊在河滩吃草,因整天和羊打交道,棉袄上散发着一股浓烈的羊膻味。村东头那个高门楼的主人许梦兰,原是个文质彬彬的教书先生,划成地主以后,被革了职回农村“劳动改造”。他自知是个专政对象,人变得很木讷,极少说话,倒也挺能吃苦,挑担子压肿了肩膀,他慢条斯理地自嘲说:“你肿起来,我还会把你压下去。”后来他给生产队放羊,一年到头可以在河滩上见到他,长年披着一件蓝色的粗布夹袄。

    我也放过羊。起先舅舅给了我一只白色的羊羔,是我和母亲的私人财产,放羊喂草是我和母亲的任务,到羊长大了,变肥了,杀了吃肉时却人人有份。后来爷爷买了一头褐色的奶羊,也是我来放。放羊这活偷不得懒,看羊的后腰窝就知道它吃饱了没有,饿时塌着个大坑,吃饱时就鼓起来。我放的羊每次回来,肚子都是圆圆的,安详地卧在那里反刍。两只羊都下过羊羔,羊羔一落地,身上还湿漉漉的就挣扎着站起来。羊羔吃奶时是跪着的,爷爷对我说“‘羊羔跪乳,乌雀反哺’连禽兽都知道报答娘恩!”

    东大河的河滩上有一条不成路的路(因为每发一次大水,路就要改一次道),来往巩县驮煤的马帮(实际上是驴帮,很少有马)必须从这里经过。天不亮,就能听到马帮的铃铛声,驮煤的人带着干粮、草料上路了。到天黑了很久,马帮仍然不断地往回走。骡马的前腿内面各有一个圆圆的黑斑,据说那是“夜眼”,所以骡马都可以在夜间行路。从煤窑回来时,驮煤人的脸都被染成了煤黑色,衬托出一口白牙和两只红红的眼睛,在黑糊糊的脸庞上显得格外明显。

    东大河河滩也是我拾粪的地方。最初检羊粪蛋,提个小竹篮,在石头缝中间一个一个地检。羊粪蛋像花生米一样大小,要检够一竹篮也不那么容易。腻了,就和一群孩子在河滩上玩耍,抓蝌蚪、捞虾,掏螃蟹。河滩上有一种真菌类的植物,叫“地曲链”,天干时像纸一样薄,一下雨,吸了水就膨胀成一堆,黑黑的,像木耳,可以吃。河滩上还有一种草,叫白蒿,学名“茵陈”,能清湿除热、退黄疸。刚发芽的时候挖来和玉米面拌了蒸着吃,有点野草的清香。

    稍大些就开始拾牲口粪,用竹子编成的粪叉挑着一个小箩头,到河滩上跟在马帮的后面跑,为了检一泡驴粪常常要走几里路,但我只走到司庄就不再往前走了,因为前面就是阴气逼人的寒山寨。我最恨那些在驴屁股上带个兜的人,真自私,连一泡驴粪也要带回家。那驴也怪,不拉屎时都不拉,一个一拉,别的也跟着拉,一拉就是一大串,为了和其它孩子抢粪,急了就用手抓,两手上沾的尽是黄黄的稀巴巴的粘液。后来捡粪捡出了些门道,将新鲜的驴粪放在驴鼻子下让它闻,也许是条件反射,它就昂起头来“呕哇、呕哇”地叫唤一阵,撅起尾巴拉出屎来。走运时半天可以检满一小箩头,用脚踩实成圆锥状,用粪叉挑着,高高兴兴地回家。不走运时连箩头底也盖不上,这时就捡一点人粪压在下面,我以为爷爷见了会数落我,可他说,人粪也行,只要是粪就能长庄稼。

    东大河的河水常在拐弯处聚成潭,水较深,有的地方能没过头顶。夏天孩子们都到潭里洗澡,一个个光着屁股嘻闹着跳进水里,或“扎猛”(潜水),或“狗刨”(一种双脚打水的游泳姿势)。爷爷知道我下河游水,警告我说“山上摔死的是麻利猴,水里淹死的是好凫家”。后来又用鬼故事吓我,他说水潭里都有淹死鬼,鬼要借尸还魂,专门把游水的人拖进水里。他还说他曾经亲眼见过一个铁称砣浮在水面上,一动一动地引诱人。爷爷对称砣说,“哪有铁块能浮在水上的,我才不上当呐!”,那称砣就“噗噔”一声沉下水了。

    村东头券门外有个四四方方的东大坑,经常积些雨水,水面上有大片绿色的浮萍和在水面上游来游去的“卖油帮”(一种长足昆虫,学名蜉蝣,能利用水的表面张力在水面上游动),这儿也是孩子们游泳的地方。但家里人不让我去,我只好站在岸上,闻着那发腥的淤泥味,看人家在水里游。因家里人不让我下水,直到长大,我仍然是个旱鸭子。

    我小时候,东大河河滩上有很多种鸟,有喜鹊、麻雀、燕子、大雁、布谷、鹌鹑、老雕(鹰)、“老等”(类似鹭鸶的一种涉禽)、“翅本叉”等。竹林里栖息着一种唯独竹川才有的白脖老鸹,大约有近万只。它们是群体活动,每一群都有好几百只。白天也不知在什么地方觅食,天刚黑,就一群一群地踅了回来,在河滩上空盘旋,逐渐向竹林挪动。老鸹群飞过时,只听见哗拉拉一片响,遮天蔽日,不时有老鸹屎从天上落下,掉在脑袋上,甚至落进饭碗里。秋冬天,黑得早,老鸹也回来得早些。竹林附近的柿子树树叶落了,光突突的,一群老鸹呱叫着落上去,黑压压的一大片,把树枝都压弯了。一直到天黑透了,它们才飞进竹林里宿窝。早上天还不亮,老鸹群就鸣叫着出发了。赶早的人听到老鸹的叫声就划着火柴,点亮煤油灯,说“快起来吧,时候不早了,老鸹都过了。”老鸹成了报时的钟表。竹川的老鸹其实不是乌鸦,叫声也不像乌鸦那样瘆人,因为它们的脖子上都有一圈白色的羽毛,所以出了个歇后语“竹川的老鸹——白脖儿。”(‘白脖儿’指外行人。)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二十多年没吃到麻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