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闲扯加国人物(三)--丹·希尔和他的家史

俺发现,俺身上有着林语堂说过的“蛋下得好,连鸡也要看”的毛病。呵呵。

网友前两天贴一首歌词“Sometimes When We Touch”,看头两行,好像以前见过呢。于是到youtube找来一听,哗,好音乐、好歌词--朝阳夕照、春潮秋水一般动人……俺痴迷地听了一遍又一遍,然后纳闷,这么好的“蛋”,为什么俺以前一直没注意呢?

俺的注意力自然而然被吸引到“下蛋鸡”的身上--加拿大流行歌手兼歌曲作者丹·希尔(Dan Hill)。

于是俺继续充当古狗份子:牵着古狗,追根刨底,发现俺早在国内时,就听过这位大爷唱歌,而且当时印象很深--那是史泰龙主演的越战功夫片《第一滴血》中的主题歌“It's a Long Road”:

It's a long road
When you're on your own
……

嘿嘿,原来是老熟人呐!

丹除了成名之作“Sometimes When We Touch”自1977年以来一直风靡全球,连去年的电影《断背山》也用它作插曲,还创作过“Never Thought”和“Love of My Life”,数次高居流行歌曲榜首。你且听他的歌:

You ask me if I love you
And I choke on my reply
I'd rather hurt you honestly
Than mislead you with a lie
And who am I to judge you
On what you say or do?
I'm only just beginning to see the real you

And sometimes when we touch
The honesty's too much
And I have to close my eyes and hide
I wanna hold you till I die
Till we both break down and cry
I wanna hold you till the fear in me subsides
……

为什么一个大胡子(浅)黑男人,居然如此多愁善感,写出这么优美的爱情金曲,唱得这般如歌如泣呢?

俺继续古狗,挖出了“下蛋鸡”的祖宗三代。丹如此痴迷地歌唱爱情,应该多少跟他父母的经历有关。

丹·希尔1954年出生于多伦多,父母亲都是美国人。父亲丹尼尔·希尔三世是个黑人,母亲Donna Bender是个白人。

老希尔出生于美国中西部密苏里州,在美国西部长大,1948年本科毕业于美国的“黑人大学”,华盛顿DC的Howard大学。他和丹娜当年跨越种族恋爱,在美国受到黑人和白人的歧视,为了逃离种族主义和麦卡锡主义的双重压制,为了未来的家,他们流亡移民到加拿大。

1950年,老希尔来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攻读社会学,分别获得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并曾在多大执教。此外他还获得法学博士,在加拿大成就显著,是一名社会学家、政府公务员、人权专家、加国黑人历史学家,获得过“加拿大勋章”、“安大略勋章”这两项国家级和省府级的最高终身成就奖。

老希尔和丹娜的爱情是骄傲的。俩人1953年在多伦多结婚,育有二子一女。另一个儿子劳伦斯·希尔是个作家,《Black Berry, Sweet Juice: On Being Black and White in Canada》是2001年加拿大的畅销书。

丹·希尔14岁开始弹吉他,写歌词,17岁高中缀学,专职歌曲写作。“Sometimes When We Touch”是1977年同Barry Mann合写的,当时卖了一百多万份。他热诚的演唱风格和外露的伤感歌词,也曾受到加拿大国内某些人的嘲弄和批评。

一位音乐同行对他的评价恰如其分--“他的声音是种令人心痛的哀诉:强言真挚和热诚,哪怕是最感伤的歌词;展示弱点和伤口,犹如两性战场上飘扬的白旗。”(His voice was achingly plaintive, wringing sincerity out of even the most maudlin lyric, parading vulnerability like a white flag above the battlefield of the sexes.)

丹·希尔还有一首歌“McCarthy's Day(麦卡锡时代)”,说当年他年轻、骄傲、反叛的父母,为了超越肤色的爱情和自由,去国离乡,也诉说了自己某种矛盾或妥协的感受……毕竟,他的听众从数量上以美国人为主。

下面是“Sometimes When We Touch”的歌词,以及Rod Stewart的演唱--嘶哑的歌喉,味道好极了--俺甚至觉得比丹·希尔的更好:

歌词--http://www.romantic-lyrics.com/ls64.shtml

Sign in and Repl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乐韵书香 / 闲扯加国人物(三)--丹·希尔和他的家史
    俺发现,俺身上有着林语堂说过的“蛋下得好,连鸡也要看”的毛病。呵呵。

    网友前两天贴一首歌词“Sometimes When We Touch”,看头两行,好像以前见过呢。于是到youtube找来一听,哗,好音乐、好歌词--朝阳夕照、春潮秋水一般动人……俺痴迷地听了一遍又一遍,然后纳闷,这么好的“蛋”,为什么俺以前一直没注意呢?

    俺的注意力自然而然被吸引到“下蛋鸡”的身上--加拿大流行歌手兼歌曲作者丹·希尔(Dan Hill)。

    于是俺继续充当古狗份子:牵着古狗,追根刨底,发现俺早在国内时,就听过这位大爷唱歌,而且当时印象很深--那是史泰龙主演的越战功夫片《第一滴血》中的主题歌“It's a Long Road”:

    It's a long road
    When you're on your own
    ……

    嘿嘿,原来是老熟人呐!

    丹除了成名之作“Sometimes When We Touch”自1977年以来一直风靡全球,连去年的电影《断背山》也用它作插曲,还创作过“Never Thought”和“Love of My Life”,数次高居流行歌曲榜首。你且听他的歌:

    You ask me if I love you
    And I choke on my reply
    I'd rather hurt you honestly
    Than mislead you with a lie
    And who am I to judge you
    On what you say or do?
    I'm only just beginning to see the real you

    And sometimes when we touch
    The honesty's too much
    And I have to close my eyes and hide
    I wanna hold you till I die
    Till we both break down and cry
    I wanna hold you till the fear in me subsides
    ……

    为什么一个大胡子(浅)黑男人,居然如此多愁善感,写出这么优美的爱情金曲,唱得这般如歌如泣呢?

    俺继续古狗,挖出了“下蛋鸡”的祖宗三代。丹如此痴迷地歌唱爱情,应该多少跟他父母的经历有关。

    丹·希尔1954年出生于多伦多,父母亲都是美国人。父亲丹尼尔·希尔三世是个黑人,母亲Donna Bender是个白人。

    老希尔出生于美国中西部密苏里州,在美国西部长大,1948年本科毕业于美国的“黑人大学”,华盛顿DC的Howard大学。他和丹娜当年跨越种族恋爱,在美国受到黑人和白人的歧视,为了逃离种族主义和麦卡锡主义的双重压制,为了未来的家,他们流亡移民到加拿大。

    1950年,老希尔来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攻读社会学,分别获得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并曾在多大执教。此外他还获得法学博士,在加拿大成就显著,是一名社会学家、政府公务员、人权专家、加国黑人历史学家,获得过“加拿大勋章”、“安大略勋章”这两项国家级和省府级的最高终身成就奖。

    老希尔和丹娜的爱情是骄傲的。俩人1953年在多伦多结婚,育有二子一女。另一个儿子劳伦斯·希尔是个作家,《Black Berry, Sweet Juice: On Being Black and White in Canada》是2001年加拿大的畅销书。

    丹·希尔14岁开始弹吉他,写歌词,17岁高中缀学,专职歌曲写作。“Sometimes When We Touch”是1977年同Barry Mann合写的,当时卖了一百多万份。他热诚的演唱风格和外露的伤感歌词,也曾受到加拿大国内某些人的嘲弄和批评。

    一位音乐同行对他的评价恰如其分--“他的声音是种令人心痛的哀诉:强言真挚和热诚,哪怕是最感伤的歌词;展示弱点和伤口,犹如两性战场上飘扬的白旗。”(His voice was achingly plaintive, wringing sincerity out of even the most maudlin lyric, parading vulnerability like a white flag above the battlefield of the sexes.)

    丹·希尔还有一首歌“McCarthy's Day(麦卡锡时代)”,说当年他年轻、骄傲、反叛的父母,为了超越肤色的爱情和自由,去国离乡,也诉说了自己某种矛盾或妥协的感受……毕竟,他的听众从数量上以美国人为主。

    下面是“Sometimes When We Touch”的歌词,以及Rod Stewart的演唱--嘶哑的歌喉,味道好极了--俺甚至觉得比丹·希尔的更好:

    歌词--http://www.romantic-lyrics.com/ls64.shtml

    • 王迪的中文版也很带劲, 当年水房/楼道里排行第一.
      • 不好意思,没听过中文的。英文的也是首次发现:)
        • <无言>
          • thanks! will check it out from home :)
            • 赞一个. 地下工作做的很好.
              • 我可不是地下工作者呀
                • 指你挖掘历丝的功力.
                  • 所以自称为古狗分子么。;)谢谢
    • 写的好,顶
      • 谢谢,不客气。
    • 不顶问心有愧...
      • 多谢罗罗的一贯支持:)
    • very nice piece, the song, the person and the history.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sharing,
      • 桌子好,承蒙夸奖。
    • 不仅重温了这首难忘的歌曲,还了解了作者。谢谢!
      • 谢谢今夕何夕的赏识:)
    • 你挺幽默, 整个一个育教于乐, 呵呵:) 以前对加拿大歌手了解挺少的, 不过这两天听的歌却都是加拿大歌手滴! 非常非常感谢你的贴子!
      • 楚格兄您过奖!有人喜欢就好!工夫没白费,嘿嘿。
        • you are welcome! hope to see more, hehe :)
          • i plan to write more when i have time. i have a genuine interest in canadian figures that have something to do with the states. :)
            • oki, we are looking forwards....... :)))
            • This is a special perspective.
              Why and how, those yongers came here for avoiding to go to war became Canadian figures?
              • not really that special..
                i am talking about people like dan hill, alex trebek, pete jennings....of coz there are much fewer americans who made their fame in canada; most of them are ordinary expats and dan hill's father was among the few.
    • 好! 顶一把!
      • 呵呵
    • 收藏了; 谢谢!! : )
      • 收藏?你这不是逼我不得掉以轻心么?嘿嘿
    • .
      • dot? what does that mean? ;)
        • "顶"
    • 谢谢!喜欢SOMETIMES WHEN WE TOUCH很多年还一直不知道原唱呢 // 还是喜欢DAN HILL的版本,平实却真实
      • wade说的有道理。丹的版本似乎更耐听些。不过罗德的也有相辅相成之妙:)
    • 好歌,顶!
      • 歌好,文也好呀。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