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很特别吗?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亲爱的聂司令员:
  今天我感觉身体非常不好,也许我要和你们永别了!请你给加拿大.总书记蒂姆·布克写一封信,地址是加拿大多伦多城威灵顿街十号。同时,抄送国际援华委员会和加拿大.联盟会。告诉他们,我在这里十分快乐,我惟一的希望就是能够多做贡献。
  也要写信给美国.总书记白劳德,并寄上一把缴获的战刀。这些信可以用中文写成,寄到那边去翻译。随信把我的照片、日记、文件寄过去,由蒂姆·布克处置。所有这些东西都装在一个箱子里,用林赛先生送给我的那18美金作寄费。这个箱子必须很坚固,用皮带捆住锁好,外加三条绳子。将我永世不变的友爱送给蒂姆·布克以及所有我的加拿大和美国的同志们。
  请求国际援华委员会给我的离婚妻子坎贝尔夫人拨一笔生活款子,分期给也可以。我对她应负的责任很重,决不能因为没钱而把她遗弃了。还要告诉她,我是十分内疚的,并且曾经是快乐的。
  两张行军床、两双英国皮鞋,你和聂夫人留用吧。
  马靴、马裤,请转交吕司令。
  贺将军,也要给他一些纪念品。
  两个箱子,给叶部长;18种器械,给游副部长;15种器械,给杜医生;卫生学校的江校长,让他任意挑选两种物品作纪念。
  打字机和绷带给郎同志。
  手表和蚊帐给潘同志。
  一箱子食品和文学书籍送给董同志,算我对他和他的夫人、孩子们的新年礼物。
  给我的小鬼和马夫每人一床毯子,另送小鬼一双日本皮鞋。
  照相机给沙飞。
  贮水池等给摄影队。
  医学书籍和小闹钟给卫生学校。
  每年要买250磅奎宁和300磅铁剂,用来治疗疟疾患者和贫血病患者。千万不要再到保定、天津一带去购买药品,那边的价钱要比沪、港贵两倍。
  最近两年,是我平生最愉快、最有意义的日子。在这里,我还有很多话要对同志们说,可我不能再写下去了。让我把千百倍的谢忱送给你和千百万亲爱的同志们。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佳缘 / 快乐单身 / 38妇女节快到了,发个令我崇拜的女士的故事。美丽的小妇人。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艾伟德:伟大的小妇人


    送交者: 罗果 2008年3月05日15:57:27 于 [新大陆]http://www.bbsland.com


    介绍第一个加入中国国籍的内地传教士艾伟德的传奇人生。她的事迹被英格丽·褒曼在《六福客栈》中演绎。


    她只是名普普通通的宣教士,但她的经历却充满传奇色彩;她虽然身躯娇小,却以常人难以企及的勇气和毅力作出了不平凡的事业。将近半个世纪前,英格丽·褒曼在《六福客栈》中那光彩照人的演绎使我们对这位“small woman”有了一些了解,但这远不是事实的全部。这只真实的“伦敦的小麻雀”远《比一千头水牛更够力》。


    格里蒂丝·艾伟德(Gladys Aylward)1902年2月24日出生在伦敦北郊一个邮差的家庭。因为家境贫寒,她不得不从小就到富贵人家做女佣以维持家庭生计。27岁那年,她悔改重生,极想服侍主,到中国传福音。

    于是,1929年7月,她来到伦敦的中国内地会总部,要求到中国传教。下面是她和教会负责人的一段对话:

    “中国很需要宣教士,请问你是哪家神学院毕业的?”

    “对不起,我没读神学院。”

    “中国的教会大学需要理工科的老师,请问你大学读的是什么?”

    “对不起,我也没读过大学。”

    “这样吧!中国的女子中学需要舍监,你有高中文凭吗?”

    “对不起,我也没读过高中。”

    “那就抱歉了,我想你并不适合去中国。”

    “先生,我爱神,我喜欢儿童,我会比其它人更努力。Let I go。”

    “求求你,回去吧!你连英文都不会讲,什么‘Let I go’,是‘Let me go’。你连英文都说不好,去中国能教人什么呢?”

    “我是去传福音啊!不是去教英文。好几亿中国人终其一生,都没有机会认识那爱我们的神。我知道神要我去中国,我不能不去啊!”

    英格丽·褒曼在《六福客栈》中的剧照

    此时,她的确不具备传教士的基本素质,但她的赤诚却深深打动了老先生。他告诉她,中文是一种非常难学的文字,而且方言众多。“如果你真的想去中国的话,我就安排你先去照顾两位返国养老的传教士,他们在中国呆了几十年。你跟他们先学一点中文,然后再等待机会。”就这样,艾伟德被介绍去照顾年迈的扬何斯本爵士(Sir Francis Younghusband)夫妇。爵士夫妇住在富人区,工资自然较高,更重要的是扬何斯本家中有许多珍贵的藏书。因为他自己就是个颇有名气的作家,写过不少有关东方的书。如果能够借阅,可以增进自己对东方的了解,为做宣教士做好准备。她很痛快就答应下来。

    虽然家贫失学,但她却很有语言天赋,几年下来,她已练就了一口高雅的牛津英语。1930年初,在卫理公会的一次聚会中,她偶然听说中国山西有位老宣教士珍妮·罗森(Jeannie Lawson)已经73岁了,欲退而不能休,因为苦苦寻觅,却无人接替。听到这个消息,艾伟德如获至宝,她马上写信给罗森说:“那人就是我!”

    在等候回信的当口,艾伟德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探听前往中国的走法。当时,去遥远的中国有两条路:一是直接坐船到天津,这最方便,费用很高;另一条路比较经济,但却很艰苦,就是先乘横穿西伯利亚的铁路,再转中东铁路南下,由大连乘船到天津,再到目的地,这样费用会省一半。如果去的话,也只能走第二条路。几个月如坐针毡的漫长等待之后,罗森回信欢迎她去。并告诉她,只要她到天津,写信过去,就会有人去接她到罗森所住的地方。

    1930年10月18日,艾伟德告别了亲人,只身踏上了梦寐以求的传教之路。她随身只带了两个箱子,一个箱子里是她的衣物,另一个箱子是简单的食物和路上做饭用的酒精炉。她的盘缠是二英镑和几枚铜币。前来送行的只有她的父母和姐姐葳兰。依依不舍地和家人惜别后,她先乘船到达荷兰的海牙,然后再转铁路到达苏联。她乘的是三等火车,条件相当艰苦,没有一个相识的人,也没有懂英语的人可以交谈,她只有靠默默的祷告来打发无聊的时光。

    有一天夜里,火车停下来以后,就不再继续往前走了。原来这趟列车只运载劳改犯到当地,如果要继续往东走,就必须自己拿着行李步行到下一站赤塔(Chita)换乘。艾伟德咬着牙,孤苦伶仃地行走在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荒原,几经周折,总算又找到火车站。但不承想,麻烦又来了,官员检查她的护照后就把她留在当地的旅馆,不准她上车。一句俄国话也不会讲的艾伟德,在西伯利亚的小镇上,除了祷告外再也没有别的办法。

    天无绝人之路。这一天,一个妇人拍了拍她的肩膀,轻声用流利的英语告诉她:“不要回头,往前走,到前面拐弯的地方等我。”不明就里的艾伟德也只好向这个妇人求助,当她知道艾伟德是要去中国的宣教士后,很惊讶地要求艾伟德出示护照,才发现原来艾伟德工作栏里的宣教士(missionary)被写成机械师(machinist),而当时苏联非常需要机械师,这大约就是艾伟德被扣留的原因吧。至于宣教士为什么会摇身变成机械师,我想肯定不是笔误,其中定有原委。

    那个妇人了解到艾伟德的遭遇后,就告诉她一定要想方设法赶快逃走,否则就会被扣留在西伯利亚。可是一句俄国话也不会讲的艾伟德,怎样才能离开这人迹罕至的鬼地方呢?那个妇人告诉她:因为你是要去中国宣教的,那就是神所差派的,没人可以阻拦你。今晚有人会去敲你的门,你就跟着他走,上火车后到海参葳下车,接下来有人会安排。

    艾伟德不知该不该相信这妇人,因为苏联实在环境险恶,之前还有官员企图强奸她未遂。可是她在祷告后,还是决定听从妇人的劝告。当晚果真有个男人来接她,她就顺服他的安排,被塞上了火车。下车后又有一个男人接她到港口,被一艘货轮送到日本的神户,几天后又被转运到天津。一路风波,总算来到了中国。

    到达天津后,艾伟德已身无分文,而且一句中文也不会说。奇怪的是,一个人力车夫为了拉生意,坚持要她上车,可是语言不通,车夫又不识字,她准备将自己那条又脏又旧的领巾拿来抵账。岂料这文盲车夫也很精明,看这外国小妇人衣着破旧,就把她往天津宣教中心送,果然他让艾伟德少走了许多冤枉路,自己也从宣教中心那里得到了该得的车钱。

    到了宣教中心后问起罗森的情况,宣教士摇头说:“她一向独来独往,在山西行踪无定。不如等在这里,有适当可靠的人来,带你直接去那里。”在等待的日子里,艾伟德四处游走,找机会学些中国话。她对中国最初的印象,就是到处都是墙:城有城墙,镇有镇墙,家家户户有院墙。她不免自问:“到底怎样才可以打开这些围墙,进到中国人心里?”

    后来等到一个姓路的基督徒商人要去山西,可以带艾伟德去目的地。经过长途跋涉,她坐火车转长途汽车来到泽州的内地会宣教站。在那里,年老和善的女宣教士司米德夫人(Mrs. Stanley Smith)接待了她,她是个寡妇,是那一带硕果仅存的资深宣教士,丈夫是著名的“剑桥七子”之一。司米德夫人对她非常体贴爱护,简要地向她介绍了山西的情况,并告诉她,西式的装束在此已不适宜,帮她预备了高领的中国旗袍。休息几天之后,艾伟德坐上骡车,再改乘搧子,经过两天的路程,终于到了阳城。

    珍妮·罗森住在城门外骡队往来的大道上。艾伟德发现,那是一座大房子,有个大院,堆着两大堆脏乱的物件。珍妮说,那是她新租下的房子,因为说是“鬼屋”,没人敢住,所以租价特别低廉,每年只一英镑。工人正在那里进行清扫修建,只有一个房间算得整洁可住。珍妮在中国生活已超过五十年,浓重的苏格兰口音,有时候不知不觉搀杂着中国话,性情也有些怪癖。

    艾伟德问:“这是你的宣道所?”

    “也许是,也许不是。”

    这样一座大房子作甚用?

    二人想到可以开一间客栈,接待往来的骡夫住宿,向他们传福音;他们的行脚,是福音的媒介,把好信息传遍各处。他们的厨子老杨,可以负责供应饮食。

    珍妮说:“我已经想好了名字,叫‘八福客栈’。”(The Inn of Eight Happinesses),这“八福”源自《圣经》里耶稣的《登山宝训》: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店是开了,名字也吉利,可就是没人来住。当地的人看到她们就喊“洋鬼子”,怎肯来同住!客人哪里来?珍妮想出方法:让艾伟德去门口,看到经过的骡队,就拦住勉强拉他们进来。

    起初,这使艾伟德有些难堪,骡夫们也不甘愿。但看到房间清洁,饮食可口,而且收费便宜,他们也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了。每天晚间,艾伟德工作告一段落后,就一定要用还不流利的中文,说圣经故事给骡夫们听。习惯了聚赌喧闹的骡夫们哪有心思听她的宣讲,不时冷嘲热讽。然而艾伟德不灰心,慢慢地骡夫们受到感召,一个又一个的信了主。最后骡夫们自己定了公约,客店旅客不准吸烟、饮酒、赌博与喧哗,以免影响艾姑娘说故事。骡夫们真的变了,现在再也听不到他们用脏话呵斥骡子前进了;他们哼唱的那些淫秽的地方小调,也被优雅的圣歌所代替。

    有一天,阳城县监狱发生了一起惨案。一个囚徒突然发狂似地挥刀砍死了好几个狱中的同伙,无人能制服他。监狱长只好召艾伟德到场,希望她能借着神的大能,感化这个杀人凶徒。监狱长对她说:“如果神保佑你,你一定不会遭害。”艾伟德不慌不忙,大着胆子踏过地上的尸首,走近这个红了眼的狂徒,温柔地劝他放下屠刀。他迟疑片刻后,终于垂下头来,把利刃交给艾伟德,让狱卒把他押走。艾伟德这下可立了大功了,监狱长同意让她到狱中向囚犯传福音,并听从她的建议改善狱舍的环境。

    这两件事,对当地人触动很大,他们都对艾伟德另眼相待,把她誉为“福星”。县长很奇怪,以艾伟德的能力,即使要宣教,为何不选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而要待在这小地方,对骡夫与囚犯说故事。艾伟德沉静地回答说:“请从这窗口望出去,那身背重担,走起来摇摇欲坠的苦力;再望过去那田野的农夫,茅屋内的女人;还有赤身露体饥饿的孩子。啊!这些穷苦、忧伤、饥饿的人们,绝不是上帝的意思,上帝要每一个中国人都充满了希望和快乐。”被她深深感化的县长,当着同席的人郑重宣布:“儒家的教导存在我头脑里;但我看出基督活在艾伟德的心里。我要作个基督徒。”艾伟德恭喜他,做了这关乎永恒的决定。

    宣教活动虽然得以顺利开展,但罗森的健康状况却每况愈下。孤寂的生活,艰苦的环境,义和团和毓贤(山西巡抚)的迫害,所有这些都使她身心俱疲。1932年11月的一天,她不慎从高处坠地,不治身亡。此时,距离艾伟德到来也只有一年多的时间。

    有一天,县长忽然来到八福客栈,告诉艾伟德中国正在推行“天足运动”。政府明令要妇女放脚,并挨户检查,以改正多年的旧风气,希望艾伟德能够出力。这件事,艾伟德当然是最好的人选,她可以现身说法,示范天足的好处。艾伟德经过考虑,感谢神给她这特别的机会,就接受了,附带条件是不能限制她讲福音。就这样,艾伟德借助这天赐良机,周游于村庄,挨家挨户地讲解福音。

    这一天,她正走在大街上,忽然看见路边有个妇人要出卖一个病弱的女孩子,讨价两个银元。艾伟德没有两块钱,就把仅有的九角钱给了她,领着那瘦弱的女孩回到八福客栈,并给她取名“九毛”,学名“美恩”。在艾伟德的爱心和祷告下,毛毛恢复了健康。这之后,她又先后收养了四个孤儿。

    1936年,Gladys Aylward 归化为中国籍,取名艾伟德。第二年,芦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大举入侵中国,僻远的阳城也在劫难逃。有一次,一个炸弹击中了八福客栈。艾伟德被压在瓦砾堆下,失去知觉,醒来时,发现只受了点轻伤。于是,艾伟德带着她的孤儿们和几名基督徒,疏散到山地的北柴庄。在窑洞里,她用仅有的几样急救药品救助伤员。直到日军离去后,他们才返回阳城。

    1939年2月,日军撤离泽州,回城过冬。原来泽州的宣教士大卫夫妇,收留了上百名孤儿,分成男院与女院。一天夜里,有个日军排长带着30几个士兵闯入女院,企图轮奸这些小女孩。艾伟德这天刚好在女院,立刻冲上前去制止。那个日军排长用枪托不断殴打艾伟德,艾伟德尽管满头鲜血,却依然挺立,对着那群衣衫不整、在恐惧中尖叫挣扎的小女孩喊道:“赶快祷告,大家赶快祷告!”日军官恼羞成怒,但奇怪的是无论如何他都无法用枪托打晕这外国小妇人。一气之下,他干脆拉起枪机,发疯似的猛扣板机,但奇迹出现了,咔嚓了好几次,这枪竟然都无法击发。于是他从士兵手上抢来一把枪,拉了枪机再击发,还是卡弹。艾伟德还是喊着:“赶快祷告,大家赶快祷告!”有些日本士兵以为这洋女人会念咒,吓得逃了出去。这个日本军官既愤怒又惊讶,只好到屋外集合收队离去。我们宁愿相信这只是一个传说,但我们还是相信,主的力量是可以战胜邪恶的。

    此时,司米德夫人已经离世,戴维斯(David & Jean Davis)夫妇在那里的宣教站继续工作。他们是英国人,宣称保持中立,得以平安。艾伟德与他们相见甚为欢喜。在泽州,有二百名孤儿。1940年初,她的助理晋本光,带领一百名孤儿去了西安。现在,经过戴维斯同意,依照艾伟德的建议,将剩下的一百名孤儿,迁往阳城山区。艾伟德则暂时留在泽州,帮助照顾宣教站约一千名难民。

    艾伟德在泽州时,《时代》杂志(Time)创办人鲁斯(Henry Luce)——他是美国长老会宣教士路思义的儿子,出生在中国,很同情中国对日抗战的艰难处境——派了记者专访第一个入籍中国的宣教士艾伟德。艾伟德在接受访问时说:“我代表的宣教团体是中立的,但我恨恶日军的暴行,也不能缄默不言。当然,我是中国人,也会把所知道的日军行踪,报告中国方面。”

    艾伟德的这番话通过《时代》杂志报道后,激怒了日本军方。当时,在有些人看来,因为那时的中国根本不是一个现代国家,日军攻打这个城镇,也许杀戮造成仇恨;但另一个没遭战火波及的地方,根本不会有抗日的情绪,甚至还有人认为日军比起中国各路军阀,就只是一批“官军”而已,也许军纪还更好一点。但艾伟德的说法,让日军在中国的行动,受到各国的质疑与非难。另一方面,她的故事也让美国人深深震撼,无数年轻人志愿来中国从事最危险的飞行员任务,阻止日本空军在中国内地的滥炸屠杀,她可说是影响美国对中国抗日战争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几天后消息传来,这年春季来“清乡”的日军,距离泽州只有一天的路程。报信的人手上还拿着一张告示,写着“悬赏捉拿小妇人艾伟德”。她只得仓皇逃回阳城,路上又遇到日军飞机低空扫射,她觉得肩头上仿佛被猛打了一拳,后来发现是受了枪伤。

    艾伟德收留的部分孤儿

    回到阳城,大家劝她赶紧离开山西去大后方,艾伟德决定先去西安。行前她向刚刚成为基督徒的县长告别。县长好心地提醒她,日军到处悬赏捉拿她,路上千万要小心。但当艾伟德告诉县长,她要带八福客栈现在收留的一百名孤儿一起去时,县长吓坏了,劝她千万别做傻事;但艾伟德坚持,这一百个都是神赐给她的孩子,一个也不能丢下。县长苦劝无效,只好多为她预备一些粮食,并派了两个已信了基督的士兵跟她一起上路。

    他们要翻山越岭,穿越日军的封锁,还要渡过黄河才能搭上火车。艾伟德所带的一百个孩子中,最大的是刚放了脚的16岁女孩素兰,还有九毛、兰香、少少、宝宝四个大一点的孩子,其他孩子最小的只四岁。他们衣衫褴褛,大的背着小的在崎岖的山间缓慢前进,艰难的山路似乎没有尽头。连日的行走加上疾病,行进的速度越来越慢,箩筐中的食物却越来越少,只好装进生病走不动的小孩。这苍凉的出山西之路,是艾伟德做梦都没有想到的,也是她无论如何都不能退却和放弃的。

    五天之后,食物都吃完了,依然荒无人烟。可艾伟德每天还是一休息就给孩子们讲圣经里的故事,说来也奇怪,孩子们听完故事,总能忘掉疲累与饥饿,鼓起勇气,继续前进。也许,这就是主的召唤,就是信仰的力量!

    两天之后,他们终于遇到了一支国军部队,不但给了孩子们食物,还护送他们走了一段路。十二天过去了,走在前面的孩子,终于欢呼地喊着:“黄河!”艾伟德谢过伴送他们的军人,目送着他们回去,自己率领孩子们,向河边走去。但黄河波浪滚滚,却没有渡船,只有忍着饥饿无奈地等待。又过了四天,来了几名跟随这些小难民好几天的士兵,帮助他们渡过了黄河。

    过河后又走了两天,孩子们搭上了火车。因为桥梁被炸毁,火车停在一个小山村就再也不能前进了。艾伟德带着孩子们,只好一路摸索着前进。这时,艾伟德真的想躺下来,什么都不管,但她不能啊!哭过之后,还得往前走。此时此刻唯一的希望,就是神的怜悯。在绝望之中,他们跋涉到了潼关!

    现在有铁路了,却没有客运火车。他们哪里顾得上这些,爬上拉煤的火车,乘过了一段,再转搭客车,终于到了西安古城。他们又从西安到扶风。所有的孩子们,一个都没有短缺地被安置在宋美龄所创办的孤儿院内。

    艾伟德终于倒下了。在医院里医生对她说:“你现在好了。我是西安浸会医院的主任医生。你发高烧,营养不良,伤寒,加上肺炎,过度疲劳。还有一颗子弹穿过你的肩头,幸而不深。现在你会活下去了。”“我的孩子们在哪里?……我有一百个孩子。”医生以为她的呓语又来了,喊护士拿镇定剂来。

    艾伟德对过去约一年的记忆,仿佛一片空白。她能够活下去是一个奇迹。在医院里又过了几个月后,1941年底她出院了。

    1942年初,艾伟德在眉县的难民营工作,那里距扶风和西安不远,她也有机会经常去看看她的孩子们。后来,她开始了四处游走的传教活动。1944和 1945年,艾伟德又在兰州和四川的成都,在贫穷者和麻疯病人中传福音。她也曾往喜马拉雅山麓去,那里的隐修者,竟然预先知道她要来,准备接待,也准备了心接受福音。成都的一个教会,给她安排教堂后面的一间屋子住,她也教青年人英文。

    到了1948年,艾伟德几乎快垮了。这时,司陶卫医生(Dr. Olin Stockwell)劝她回英国去休养,并探望父母,她离家已经十七年了。因为艾伟德一文不名,司陶卫为她筹措路费。只是她已经不是回家;因为她是中国籍,不是回国,而成了出国。在去上海申请签证的时候,她意外地找到了当时已经结婚生子的美恩,而艾伟德自然也成了“祖母”。

    1949年春,艾伟德到了英国自己的家。战争几经浩劫,但家人依然很好,然而重逢很快就被深深的忧虑和深切的牵挂所打断。她为多灾多难的中国忧伤,为她死去的孩子们忧伤,以至于她常常不自觉地说出中国话。不久,有个叫莱得梧(Hugh Redwood)的新闻记者采访了艾伟德。博格斯又把她在中国的传奇经历改编成广播连续剧在英国广播电台BBC播出。这之后,博格斯还把她的故事写成《小妇人》(The Small Woman)。艾伟德俨然成了家喻户晓的英雄。

    The Small Woman(《小妇人》)博格斯著

    1957年,56岁的艾伟德准备再出发去香港工作。美国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20th Century Fox)要同她签约,把她的故事拍成电影。“竟然有这种傻子,把好好的钱,用来作小小使女的故事……”她想,只要是传福音就好,她签约了。后来,她才知道,电影公司既不是傻子,也无意于传福音;而她,艾伟德,才是只知传福音的傻子。那部电影把原著改得面目全非,十足的一部英雄美人的爱情传奇。事实上,艾伟德终其一生,既没有任何花前月下的爱情经历,更没有和任何男人接过吻。本来的“八福客栈”,也不知何故变成了“六福客栈”。这使艾伟德羞愧难当,她再也不愿提及这件事。

    到了香港,艾伟德才发现要进入中国大陆工作已难以实现。她找到了从前收养的孤儿,他们已经做了传道人。她立即想到开办一个“希望会”(World Mission)的宣教团体。但她是中国人,居留签证申请被拒绝。到这个份儿上,她唯一的去处也只有台湾。

    1959年,“希望会”邀请她到美国作旅行布道。听众这才惊奇地发现,她不是电影中亭亭玉立的美丽女星,而是一位矮小苍老的小妇人!但有机会传扬福音,帮助“希望会”的孤儿工作,那正是她所爱的。这之后,艾伟德也曾受邀请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后来,她又回到英国。英国广播电台BBC 的电视节目“This Is Your Life”播出她的真实故事后,坎特伯雷大主教接见了她。伊丽莎白女王也邀请她到白金汉宫,同她在花园里倾谈。她自然不会错过这千载难逢的机会,请求女王帮助在台湾的孤儿们。

    由于早年与宋美龄相识,艾伟德来到台湾后,常与她在中华基督教妇女祈祷会,一同为中国人祷告。后来,艾伟德在台北市郊的北投,租用了一所停业的旅馆,成立了“艾伟德孤儿院”,孤儿院得到了“希望会”(World Mission)的资助。由于艾伟德年迈不能治理,就把院务交给她的干女婿管理。她的干女婿管理不当,收支无据,财务混乱,“希望会”要求孤儿院成立董事会,有效地监督院务。于是由中外董事八人,组成了“艾伟德孤儿院董事会”,由艾伟德担任董事长,她的干女婿为院长。1963年,她的干女婿把大批款项骗去,这是艾伟德一生所遭受到的最沉重的打击。她起初给他机会,竭力劝他认罪悔改,但全属徒然。这起案件的诉讼,前后拖了两年时间,这两年是她一生中心情最坏的时刻。除了神以外,还能够信靠谁?她孤单,失望,觉得自己真是这世界不配有的人。

    事情总算有了转机,艾伟德需要一位同工,她为这件事祷告了33年。此时,凯慈琳·司密慈(Kathleen Smith)的出现,是艾伟德一生最难逢的际遇之一,她们两人很多思想意见几乎完全一致。司密慈原来在英国诺丁翰市当女邮政局长大约有二十多年,在伦敦的电视节目里看到艾伟德的故事后,她把英国的房子卖掉,放弃安逸的生活,跟随艾伟德在中国孤儿院工作。如今,孤儿院在台湾虽三易其址,但初衷不改。目前有 33位孤儿,十个工作人员。

    “不要耽心你所受的教育,上帝不要你呈验毕业文凭,只要你对蒙召的事,凡事忠心。”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长期持续的劳累,使她积劳成疾。1970年1月11日,辛劳了一生的艾伟德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六十八岁。

    位于台北的艾伟德墓地和墓志铭

    安葬时,她的头朝向大陆,表达了她对那片土地的眷恋。“小妇人”的去世,在全世界引起极大反响。蒋介石也以“弘道遗爱”表达了对她的嘉许。

    平凡如我者,很难在心底构筑起坚实的信仰。因为我知道,信仰需要坚强的毅力来支撑,需要不懈的进取去实践。因此,我总是以一种近乎卑微的虔诚来仰视那些笃志不移的忠实信众。天生愚钝,我无从体察福音的奥妙,更不敢冒昧揣度任何一位传教布道者的心态,但长久以来,我一直为他们的人格所感染。艾伟德的故事,教给了我以无畏看待恐惧,以坚韧面对困苦,以平淡睥睨诱惑,以敬畏的心靠近信仰。

    一个时期以来,褒曼的风彩曾让艾伟德黯然失色。但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岁月的积淀,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知道艾伟德和她的故事。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唉,小时候的理想之一是做个传教士,觉得特别适合自己,可惜这理想到现在还是个理想。
      • it is easy to make it true in Canada:)
      • 点解呢? 想做传教士不难的,我刚到加拿大时去教堂,就被问要不要去非洲MISSION,后来和爸妈商量,我妈以死威胁,我放弃了,现在好多教堂都油去南美,非洲,东南亚等贫穷国家的MISSION,只要你愿意,就可以
        • 我的经历一向很奇怪。我刚到加拿大时也去过教堂,不过遇上了匪帮。吓得再也不敢去教堂了,过了好久才渐渐醒悟是怎么回事。
          • 所以新来加拿大的朋友不要听信去教堂就可以找到朋友甚至获得帮助之类的故事,要知道匪帮招募新成员也常常看中那儿的。一个教训给后人了。
            • 天呀,够惊险的,嘿嘿
          • 摩门教常常在Toronto拉人入教,MM要小心
    • 令人感动。信仰的力量真的很伟大。
    • 天地也会为之动容~ 真的没几个人能做得到。
      • 天地会?
        • 您受累了。您随便验,我绝对是平民以上的身份~。 ~_~
    • 读高中的时候就幻想自己将来可以做个传教士,自认为很能忍受孤独和苦难,到了加拿大才发现压根就不能。
      • 还有和我一样的?知音啊!俺是更小的时候就有这念头的,现在仍然觉得自己很能忍。
        • 呵呵,强人啊。偶老了,连觉睡不够8小时都不能忍。
          • 盯住。
            • what can make me not so sleepy after lunch except coffee?
              • All you need is a big dose of T.L.C.
                • what's T.L.C then?
                  • Tender, loving care, baby.
      • 不会吧,我一直在想如果找不到一个好老公就去做尼姑好了,不过做尼姑更郁闷,所以我放弃了这个想法,决定做个精神上的尼姑,这样偶尔也可以不做尼姑,自由转换多好
        • 好老公不完全是"找"的吧? 要发现濮玉, 细心雕琢.(其实是互相适应)
    • 差点落泪,真的很感人,
    • 听过艾伟德的故事。大陆整天宣扬雷锋精神,却不让这个雷锋回大陆,唉!
    • 跟白求恩还有一定的距离。
      • 为什么呢???
      • 我觉得她比白求恩强多了。白求恩强的地方仅仅是他进了老三篇,被共党拔高了.
        • 建议先看看白求恩的遗书。。。
          • 很特别吗?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亲爱的聂司令员:
              今天我感觉身体非常不好,也许我要和你们永别了!请你给加拿大.总书记蒂姆·布克写一封信,地址是加拿大多伦多城威灵顿街十号。同时,抄送国际援华委员会和加拿大.联盟会。告诉他们,我在这里十分快乐,我惟一的希望就是能够多做贡献。
              也要写信给美国.总书记白劳德,并寄上一把缴获的战刀。这些信可以用中文写成,寄到那边去翻译。随信把我的照片、日记、文件寄过去,由蒂姆·布克处置。所有这些东西都装在一个箱子里,用林赛先生送给我的那18美金作寄费。这个箱子必须很坚固,用皮带捆住锁好,外加三条绳子。将我永世不变的友爱送给蒂姆·布克以及所有我的加拿大和美国的同志们。
              请求国际援华委员会给我的离婚妻子坎贝尔夫人拨一笔生活款子,分期给也可以。我对她应负的责任很重,决不能因为没钱而把她遗弃了。还要告诉她,我是十分内疚的,并且曾经是快乐的。
              两张行军床、两双英国皮鞋,你和聂夫人留用吧。
              马靴、马裤,请转交吕司令。
              贺将军,也要给他一些纪念品。
              两个箱子,给叶部长;18种器械,给游副部长;15种器械,给杜医生;卫生学校的江校长,让他任意挑选两种物品作纪念。
              打字机和绷带给郎同志。
              手表和蚊帐给潘同志。
              一箱子食品和文学书籍送给董同志,算我对他和他的夫人、孩子们的新年礼物。
              给我的小鬼和马夫每人一床毯子,另送小鬼一双日本皮鞋。
              照相机给沙飞。
              贮水池等给摄影队。
              医学书籍和小闹钟给卫生学校。
              每年要买250磅奎宁和300磅铁剂,用来治疗疟疾患者和贫血病患者。千万不要再到保定、天津一带去购买药品,那边的价钱要比沪、港贵两倍。
              最近两年,是我平生最愉快、最有意义的日子。在这里,我还有很多话要对同志们说,可我不能再写下去了。让我把千百倍的谢忱送给你和千百万亲爱的同志们。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看不出来吗?小妹妹?
              • 小朋友,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很多人处在那个情况估计写的也是这些。可能我的工作关系,看到过不少感人的场面,所以看不出有什么特殊。
                • good for you.
                  • not really. kind of afraid of those scenes. i'm not tough enough.
                    • 是啊,你喜欢听歌剧,一定挺多愁善感的^_^
                • 什么工作可以看到不少感人的场面啊?
      • (图文)幸运狂徒白求恩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把白求恩称作狂徒,不仅抵毁了毛泽东在"老三篇"之一《纪念白求恩》中的"最高指示",还伤害了不少人心目中的偶像。但我没有这个意愿。相反的,我至今还对白求恩怀有敬意和谢意,因为我对他有点个人因缘。

        白求恩墓穴在石家庄市华北军区烈士陵园。有一个时期,我每天早晨进陵园跑步,少不了在他的墓碑前盘桓沉思;陵园西侧不远,就是知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我的二女儿就在这里的产房降生;我去过五台山,那里有白求恩的行军足迹。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读周而复给他写的传记,有几个片断,至今印象清晰:翻译陪同他走进一座乡村庙宇,白求恩对大殿中的壁画,看得入神,因为他年轻时是颇有造诣的画家。当翻译问他:"帮你找个中国姑娘做妻子如何?"他摇了头。

        我17岁弃学参军,一个运动接一个运动,若按自己兴趣钻研书本,则被扣以"单纯业务观点"的帽子,拔你的"白旗"!多亏毛泽东夸奖了白求恩"对业务精益求精",我拿这句话做挡箭牌,滑过不少整肃,我的谢意由此而来。

        这一切,促成我最近专程来到白求恩的出生地--加拿大安大略省中部的格雷文赫斯特小镇。途中我让孩子把车开上乡村公路。只见密林绵延,溪流湍急,屋舍多木结构,新伐的良材正在运出,处处离不开一个"木"字。怪不得白求恩的出生地被称做"伐木人之乡"。随后我也见到了白求恩同伐木工人的合影,原来出身牧师家庭的白求恩也当过伐木工,难怪他一生不离狂野气。




        白求恩纪念馆

        小镇的白求恩纪念馆(Bethune Memorial House National Historic Site of Canada),占有两个小楼(house)。左边的小楼前,伴有一个庭院,这原本是他家的财产。右侧小楼临街,是建馆后买下的,门前有巨幅馆名标志,但步入小门后,每个展览室都是居室改造,站上四、五个人,就转不开身了。中文解说员是一位安徽姑娘,待人亲切。开始我怕她拿出中宣部腔调,对参观者进行一番 "思想教育"。想错了。她拿的是加拿大国家公园管理处(Parks Canada National Office)的薪酬,受着自由化的熏陶,犯不上给中共效劳。当她指着白求恩原配的照片,大讲这位妻子的贤惠,白求恩同她酗酒吵架,以致离婚,不久白求恩又浪子回头,回来再过,再吵架,再离婚......。这位安徽姑娘似流露了女性间的同情心,略见冲动,解说得活龙活现,如谈当前谁家悲喜剧,一下子就吹熄了白求恩头上的光环,给我们还原出一个世俗兼有人性弱点的活人,而不是如中共那样,抬出的先进人物,都是木雕泥塑。

        她指着一件以气胸疗法治肺结核的器械说:白求恩青年时代曾患肺病,住院治疗。服从治疗,本来是病人应遵守的规则。但白求恩同医生净是顶牛。医生根据病情,不主张对他采用气胸疗法,但白求恩却坚持采用。他狂妄地放言:"你们不给我做,我可就自己动手操作了!"在当时,进行气胸疗法是有生命危险的,你在自己家里做,人家可以不干涉,但在医院里自己做,这不是给医生找难看,砸整个医院的饭碗吗?但面对这位拼命三郎,医生只得让步,尽全力用气胸给他治疗。结果呢,气胸成功,白求恩以勇闯医学新路的凯旋者姿态,病愈出院。

        见到他青年时代的绘画展品,我虽外行,但敢证明那个"造诣颇深"的评语,是恰如其分的。而令我感到不虚此行的实物,是在他自家楼上的小居室里,摆放着他1890年降生后睡的婴儿床。我在这靠窗的小床旁,突发奇想:在白求恩的初啼里,大概藏有几分狂野吧!

        白求恩受当医生的祖父的影响,八岁便立志长大当医生。果然,在多伦多医学院毕业后,他成为一名胸外科医生,赚到不少钱。1936年,西班牙爆发内战。在西方青年人眼里,这是一场善恶之战,拔刀相助,义不容辞。美国作家海明威去了,白求恩也去了。但战场的要求是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这和白求恩的狂放不羁不能相容。医院不予收留。但狂徒自有狂才。他见很多失血过多的伤员,在抬往医院的途中死亡,便创立"流动输血站",变"伤员找血源"为"血源找伤员",此一改革,救了不少人的命。只是他的酒色毛病不改,常常酩酊大醉,人们看在他"医才难得"上,加以宽待。但当发现他与一个瑞典女记者拍拖,而这个女记者又有间谍嫌疑的时候,就事关重大了。他被西班牙共产党要求立即离开战场。

        如此回到加拿大,本来很不光彩。又是狂徒自有狂才,他凭借出众的口才和文笔,外加公关技巧,到处讲演,受到英雄般欢迎。

        这个时期,中国正陷入抗日苦战之中,急需国际支援。他受共产党派遣,于1938年1月动身,经香港进入中国,先到达了开封地区。象他这样的医学人才,在国民党方面,并不奇缺,而对共产党来说,无异神医天降。八路军派专人护送他去延安。大家高高兴兴去往"革命圣地"。让人没有料到的是,在等船渡黄河的时候,他跑掉了。

        白求恩真的跑掉了,但不是开小差。因为他若想留在加拿大行医赚钱,有他完全的自由,何必前来自讨苦吃?他的不见,源于两项"中国特产"的吸引:一是高粱米酒,二是乡村娼寮。大家苦苦寻找,没有结果,便求助于一位正在农村行医的加拿大牧师,他的名字叫罗明远(Robert McClure)。罗明远不负重托,很快就从一家娼寮中把白大医生架了回来。原来白求恩已经喝了好几天酒,醉倒女人身边。此时情景,恰如唐代诗仙李白的 "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二白"(李白、白求恩)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只是白求恩写不出李白那样的诗句:"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白求恩在八路军中待了一年零八个月,他又成了工作狂。因一次为伤员施行手术时,不慎割破手指,感染病毒离世。这期间,伤员的感恩,山民的憨厚,警卫的舍身,同事的尊重,不远处的炮声,如此环境,酒色自然断绝。他的死,是不幸的。但也可设想,若给他一个可以无休止酗酒纵欲的条件,寿命未必延续许久。这样看来,他的光荣殉职,未必不是幸运的结局。

        白求恩宁可向炮火前进,而未留在延安吃小灶,专门给中央首长保健,这也是他的一幸。他在乡村办起野战医院,在破庙里塔起手术台,不以为苦,反以为乐。他同木匠合作,创制了毛驴背上的医药、器械箱,还为这种装置起了个幽默名称:"芦沟桥",从这件小事上,也可以见到他焕发的才情,未泯的童心,思想的深邃。他说过:"我拒绝生活在一个充满屠杀和腐败的世界里,我拒绝以默认或忽视的态度面对那些贪得无厌之徒。......让我们把靠自己同胞的痛苦来发财当作可耻的事情。"他有这种思想,若在延安久住,定能看穿中共内斗的残酷,抗日的虚假,待遇的不公,这位狂徒必定狂怒、狂呼,那样他无疑会成为王实味第二!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去过Gravenhurst的白求恩故居。所以已经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还有一位健在滴。。。1947年,21岁的美国女孩彭蒙惠到中国宣教,后来去了台湾至今五十多年了。。。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彭蒙惠

      空中英语教室创始人彭蒙惠老师--爱的一生

       国际职业妇女协会把 2004 年度风云女性的烛光奖 颁给了她--一个在台湾教英文教了半个世纪的美国奶奶彭老师。
        台湾发行量最大的月刊是什么?答案是第一名:《大家说英语》,29万册;第二名:《空中英语教室》,21万册。10万册的《Advanced彭蒙惠英语》正在急起直追,三本杂志皆由财团法人台北市基督教救世传播协会(简称救传)发行。救传这名字听起来庄严崇高,但救传背后的那个传奇的身影,只要是学过英语的人都认得:彭蒙惠,一个亲切温暖的美国奶奶。美国奶奶的头衔多到不行,她是救传创办人和总会长、三本英语杂志的总编辑、有好几个荣誉博士学位,也是传教士,但彭老师是她最喜欢的一个,这么说应该不算夸张:几十年来彭老师成了全台湾人的英语老师,而给所有的中国人当英语老师是她的终极梦想,为2008北京奥运训练英语人才是实现梦想的一小步。
      想想别人需要什么。
         77岁的彭蒙惠刚从录音室出来,她才试听完一系列为英语广播节目录制的新歌,满脑子飞扬的旋律,所以她以一种跳舞的步伐移动过来,胖胖的身躯像少女一样轻盈,脸上的笑容辐射给了办公室里的每一个人,唉,她就是比我们每一个人都年轻。跟了彭蒙惠30年的救传财务部经理洪萃云说,一副拿老板莫可奈何的样子,这个老板不久前才跑到一家没有老人家出没的音乐餐厅鬼混,一直不断找学生聊天。还有一回去演讲,台下坐了一群看起来暮气沉沉的人,因为他们都是老人。有人说明原因。但彭蒙惠一个普查下来,才发现她是这群人中年纪最大的一个,于是临时改变讲题,讲她青春不老,对生命永远热情的秘法,其中一个就是学习新事物,吸收新知,彭蒙惠以自己50岁开始潜水和上网,从而变成高手为例,如果可能,在新观念的基点上,人还要尽量心细一些,用对的方式帮助别人。
         想想别人需要什么。是彭蒙惠一直放在心里的一句话。
         洪萃云要结婚的时候,根据圣经的教义,彭蒙惠努力劝她不要和公公婆婆一起住以免于冲突。当员工一个个结婚生小孩,她又无法忍受小孩早上七点被送出门晚上七八点接回家,孩子需要妈妈。于是制定制度让新手妈妈弹性上班,后来又为员工办了幼儿园。工作一段时间后,她一定鼓励员工进修学习新专长。带救传旗下的天韵合唱团出国表演,如果有人胆敢在车上打瞌睡,肯定被彭蒙惠修理,大家可不要浪费了窗外的新鲜事物啊!连每星期来为救传办公室打扫一次的菲律宾清洁工都在她关照的范围之内。
         所以我每次喊说要退休,Hi, everybody,你们要不要我退休?哈哈,他们全都不许。彭蒙惠笑到眼睛都眯了。
         连老天爷也不许她退休,就在2004年,彭蒙惠一下变成了得奖专家而且更加忙碌,她在3月和4月各得了一个大奖,五月份空中英语教室将开办针对上班族的线上实时学习课程。国际职业妇女协会(BPW)把代表2004年度风云女性的烛光奖颁给了她。中华民国国际演讲协会颁赠她的是2004国际沟通与领导奖。对于前面那个奖,彭蒙惠领起来特别心虚,她向来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平凡的人,更何况人的价值不在于工作,也不在于事业。至于领导,彭蒙惠笑说她根本就忘了自己是领导人这件事,凡事大家一起讨论,相互激荡,台北的救传大约有250名员工,彭蒙惠就是他们的大家长,喊她妈妈的孩子从街头排到巷子尾。
         如果要归纳出一个彭蒙惠最强烈的特质,那就是快乐,还有一种中国老奶奶少见的天真烂漫,像一朵不凋谢的花,人生如果不快乐就没有意义了。她说,整个人看起来就像要跳舞的样子。
         而快乐的定义十分复杂,对彭蒙惠来说,快乐就是给予,就是张开双臂拥抱人与被拥抱,就是分享。
      一个美国女人在台湾
         用中国人的说法,彭蒙惠与台湾、与中国大陆结有深缘,也许她上一辈子是一个中国书生或高砂族;用基督徒的观点,是上帝把彭蒙惠送给了台湾。
         有一头金发的Doris Marie Brougham1926年出生在西雅图,是布容家的第六个孩子,Doris(桃乐丝)意为上帝的礼物,她下面还有两个弟妹,布容家食指浩繁,非常清苦,却是一个信奉施比受更有福的典型基督教家庭,有一年桃乐丝还把她热爱的新洋娃娃送给了没有半个娃娃的邻居小孩,自己留下旧娃娃玩。
         如果没有宗教和中国,桃乐丝应该进音乐学院,成为某个乐团的首席小喇叭手,然后恋爱、结婚,生一大群孩子,但她的命运却在12岁那年参加的一次暑期圣经夏令营中转变,一个来自中国的布道家计志文牧师把中国放进了桃乐丝的脑子,牧师讲述中国种种,然后问:有谁愿意去中国,去帮助那里的人民?只见桃乐丝举起了手,也只有她一个人举手,她强烈感受到中国的召唤,不明所以。
         桃乐丝并没有放弃小喇叭,只是拒绝了纽约伊斯特曼音乐学院的全额奖学金,转而进入西雅图辛普森圣经学院,接着到华盛顿大学修习一年的远东课程和中文,她曾祈求上帝指引她的路,上帝以圣经上的一段话启示她:你求我,我就将列国赐你为产业,将地极赐你为田产。列国与地极,桃乐丝想,那不就是遥远的东方吗?
         1947年,21岁的桃乐丝申请加入协同会以便到中国宣教,隔年她抵达上海,离开亲爱的家人,也离开了初恋情人,从此桃乐丝有了一个音义兼顾的中文名字彭蒙惠,彭蒙惠不知道她将要面对的是一个兵燹的中国,一年后战争爆发,她先和传教士一起逃亡到香港,再选择转往传说中的福尔摩沙,我那时甚至不知道福尔摩沙就叫做台湾。彭蒙惠回忆,她来到台湾,落脚花莲,学习原住民语言和他们的生活文化--这应该也是神的旨意,从此和台湾一起经历了数十个春夏秋冬漫漫岁月,从前现代的贫穷落后到现代的富裕繁荣,从专制戒严到自由开放,从英语沙漠到全民狂热学英语,她在台湾落地生根,吃烤地瓜,讲中文,建立了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家,看着台湾仿佛看着孩子一步步成长的母亲,有欢喜,也有痛惜,她心疼台湾人民的撕裂,在总统府抗议的人辛苦,陈水扁也辛苦。
         台湾还有许多功课要做。彭蒙惠说。
      彭蒙惠英语
        彭蒙惠以一名传教士的身份来到台湾,为的是向当时岛上的900万人宣传上帝的爱,但该怎么开始呢?她想到用广播的方式,于是在花莲创办了台湾第一个福音广播节目,一上场就先来段彭蒙惠小喇叭独奏,随着节目的扩展再搬到台中和台北录制,1962年台教育部委托复兴电台制作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英语教学节目,彭蒙惠以她的广播经验加上古道热肠,自然成为第一人选,空中英语教室正式开播,彭蒙惠开始了她近半世纪以来如一日的英语教学生涯。
         有没有最对的英语教学方法呢?彭蒙惠一直很认真思考英语教学这件事的真正意义,她认为语言是一门艺术,也是抒发情感与沟通的工具,而非科学,但台湾人学起英文来太像科学了,死背单字、演练句型、分析文法,而忘了语言学习背后的意义,学习一种语言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学习它的文化,所以应该学正统的英语,因此彭蒙惠为空中英语教室制定了一个至今仍未改变的规格:透过听、说、读多元化的文章递进地学习,不只教英文,也教观念,教新知。刚开始她一人亲力亲为,上天入地搜寻合适的文章,再慢慢发展成为一个专业的教学团队,即便如此,一直到现在彭蒙惠每个月至少还是阅读十本英语杂志,并且从美国订阅最新的书摘大全,整个浏览一遍,吸收消化之后,再将之改写成程度不等的英语教材,把学生需要什么永远放在第一位,而非市场行销。
         那么如何成为一个好的英文老师呢?彭蒙惠认为有三个P:一是Purpose(
      目的),二是Practicality(实际),三是Passion(热情),她也根据这三个原则为空中英语教室挑选老师,他们可能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可能是美国人,可能是美国的中国人,也有可能是中国的美国人,从这许多不同的人身上彭蒙惠看到,人的特质其实和肤色无关,而在于他成长的土壤,天天在争议自己是哪里人其实没有多大意义。
      爱不后悔
         彭蒙惠最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是:你后悔过吗?
        她选择了拥抱台湾,现在更放大到整个中国,而台湾也拥抱了她。为了留在台湾,彭蒙惠放弃了音乐,永远错过了父亲和母亲的葬礼,还有两个男人,一个不想和她到中国,一个希望和她离开台湾回到美国。
        但为什么把这些看作为牺牲呢?彭蒙惠很不能理解,她曾经放弃音乐,但是音乐又回来了,是她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她放弃了与家人在一起,但从未失去亲情,而且更重要的是,她获得更多,她创办了跨两岸英语教学事业,而且是从A到A+的第一品牌,有一个土耳其回教徒在网络上听到彭蒙惠的英语教学节目,你们好像有爱,他写信告诉彭蒙惠我听到一个用爱心做出来的英语教学节目。这个节目让土耳其回教徒学英语,还让他感动,彭蒙惠后来寄了一笔钱资助他出国念书,还附上一本圣经。
        从某种世俗角度看,因为事业成功,彭蒙惠应该累积不少个人财富,可她对这个问题却露出了不可思议的神情,仿佛理财是一种外星人的语言。彭蒙惠对私产确实毫无概念,在台湾五十多年,她一直住在救传宿舍,没有自己的房子,一把电动牙刷用到老旧也舍不得丢,同事想要送她东西时最头痛,因为她老说我什么都不缺。
        从开始到现在,她只是想给予,把一切荣耀归之于神


      彭蒙惠老师已来台五十多年,一直是学生们的好朋友,她於一九六二年创办的空中英语教室,透过空中英语教室的杂志、广播及电视教学,彭老师的学生遍及台湾、中国大陆以及世界的华语人口。
      除了空中英语教室,彭老师亦曾於大专院校、私人企业与政府机关教授英语,她生活、趣味而人性的教学方式,至今仍为学生们津津乐道。 为了鼓励青年学子加强英语的学习,彭老师於一九九四年设立「彭蒙惠教育奖学金」,分为研究所、大学和高中职三组,「我只是尽我所能的,让年轻的孩子知道,有人关心也在乎他们在英语方面的努力。」彭老师表明设立奖学金的目的。
      彭老师的教育生涯一路走来,因者她为华人学生英文教学的努力,获得了许多的奖项。她为每一个奖感谢的同时,得到最大的回馈就是看著华人学生的英文能力逐年地进步。

      学历:
      一九九一年西雅图太平洋大学荣誉人文博士
      一九八八年洛杉矶亚苏莎太平洋大学荣誉人文博士
      一九八六年加州太平洋州立大学荣誉法学博士
      一九八六年洛杉矶太平洋西部大学大众传播硕士
      一九四八年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远东研究学士

      获颁奖项摘要:
      二○○四年史怀哲教师奖
      二○○四年国际沟通与领导奖
      二○○四年获选「年度风云女性」并颁发「烛光奖」
      二○○二年紫色大绶景星勋章
      一九八九年金鼎奖特别奖
      一九八六年教育部「推行社会教育有功人员」个人奖
      一九八四年全国优良教师「师铎奖」特别奖
      一九八三年全国好人好事代表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