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余华的几篇创作谈,最可读的大约是《虚伪的作品》。这是1989年时写的,年轻的余华仍然勇气有余。
《虚伪的作品》的创作理论是:文学的意义是为了追寻真实,而不是貌似真实的形式。对真实的表达方式是建立在一种虚伪的形式上。在组成世界的结构中,一个是所有偶然因素的必然性;一个是时间。一部小说应该是充满象征的,象征不是从某个单独的个体(比如人物)上显示的,而是存在于欲望里,一切人物、河流、房屋等都只是表现欲望的道具。
1986年-1989年,余华在追求真实的过程中,因为现实逻辑带来的混乱使余华对现实怀疑,所以他沉迷于一种极端的反文明形式,也是另一种现实,即暴力,这期间他的代表作有《现实一种》《1986年》《河边的错误》《刑罚专家》《古典爱情》等。1989年后,对世界的一种结构–所有偶然因素的必然性,极端感兴趣,写出了《世事如烟》等。在对世界的另一种结构(时间)的兴趣,使他写出了《献给少女杨柳》。
后来的创作谈则乏善可陈,想引用的一段是他在《活着》的后面说的一段:“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余华的文学理论很合我意。特别是在大多数通俗文学仍流于发泄控诉揭露的范畴时。但是隐隐还是觉得在《活着》里缺少了一种激动人心的力量。
我常常疑惑文学该走一种什么样的道路。是形式服从思想,还是思想为形式做铺垫;欣赏一篇作品应该是注重主题还是文字。对我来说,显然前者更重要些。我的想法比较传统,认为表达思想是文学的最终目的,所有文字的精美都是额外的装饰品。我这么说并非我不重视文字带来的愉悦和快感,而是源于追求一种精神深处的触动,这显然不是单文字能办得到的。
读余华的中短篇小说的过程中,注意到他大段描述里词语的精心排列组合。这使我在快速读完情节后不得不回头逐字细看一遍,否则他小说的好处就要少掉三分之一 (另三分之一是细节的极致注重,也使我不得不细读)。在文字带给我真实和美感的同时,我得承认我得付出相当痛苦的代价,就是逐字推敲咀嚼而引起的不耐烦和头痛。我很深切地感到一种文字的障碍。也许一种流畅自然、没有逐字经过反复推敲的文辞更合我胃口,这使我读作品时一方面不会时时被文字所困扰,一方面仍然能享受文字的快感。
简单的文字组合尚且如此,倘若真象某些人所提倡的文字迷宫,那么我将是第一个迷失的蠢人。文字只是聪明人的游戏么?闲人免进么?我想到宋朝词发展到格律派,也就差不多尽头了。然而这却是必然趋势,因为词的其它方面都已发展至极,最后生不逢时的词人们如果不想沿袭古人,又超越不了,除了玩玩阳春白雪,斗斗文字功力,还能怎么样。
事实上我觉得小说已经出现了衰败的兆头,尽管目前仍然看似鲜花烹锦。我无法阻止我的悲哀,因为我看着它一方面走向繁华的顶峰,一方面终会高高摔下。据说每一种文学形式的衰退都有另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替代,那么接替小说的将是什么呢。
忘了哪里看到的一句话:“我喜欢想象,但我缺乏想象力。”这句话是很适合我。我常常被现有的经验、从小灌输的逻辑困住。文字玩不起来的,又未想出什么新的东西;剩下作品的结构,因我低劣的创新力,也不可能作出众所周知以外的结构。似乎也只能写写随笔了。
20000110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虚伪的作品》的创作理论是:文学的意义是为了追寻真实,而不是貌似真实的形式。对真实的表达方式是建立在一种虚伪的形式上。在组成世界的结构中,一个是所有偶然因素的必然性;一个是时间。一部小说应该是充满象征的,象征不是从某个单独的个体(比如人物)上显示的,而是存在于欲望里,一切人物、河流、房屋等都只是表现欲望的道具。
1986年-1989年,余华在追求真实的过程中,因为现实逻辑带来的混乱使余华对现实怀疑,所以他沉迷于一种极端的反文明形式,也是另一种现实,即暴力,这期间他的代表作有《现实一种》《1986年》《河边的错误》《刑罚专家》《古典爱情》等。1989年后,对世界的一种结构–所有偶然因素的必然性,极端感兴趣,写出了《世事如烟》等。在对世界的另一种结构(时间)的兴趣,使他写出了《献给少女杨柳》。
后来的创作谈则乏善可陈,想引用的一段是他在《活着》的后面说的一段:“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余华的文学理论很合我意。特别是在大多数通俗文学仍流于发泄控诉揭露的范畴时。但是隐隐还是觉得在《活着》里缺少了一种激动人心的力量。
我常常疑惑文学该走一种什么样的道路。是形式服从思想,还是思想为形式做铺垫;欣赏一篇作品应该是注重主题还是文字。对我来说,显然前者更重要些。我的想法比较传统,认为表达思想是文学的最终目的,所有文字的精美都是额外的装饰品。我这么说并非我不重视文字带来的愉悦和快感,而是源于追求一种精神深处的触动,这显然不是单文字能办得到的。
读余华的中短篇小说的过程中,注意到他大段描述里词语的精心排列组合。这使我在快速读完情节后不得不回头逐字细看一遍,否则他小说的好处就要少掉三分之一 (另三分之一是细节的极致注重,也使我不得不细读)。在文字带给我真实和美感的同时,我得承认我得付出相当痛苦的代价,就是逐字推敲咀嚼而引起的不耐烦和头痛。我很深切地感到一种文字的障碍。也许一种流畅自然、没有逐字经过反复推敲的文辞更合我胃口,这使我读作品时一方面不会时时被文字所困扰,一方面仍然能享受文字的快感。
简单的文字组合尚且如此,倘若真象某些人所提倡的文字迷宫,那么我将是第一个迷失的蠢人。文字只是聪明人的游戏么?闲人免进么?我想到宋朝词发展到格律派,也就差不多尽头了。然而这却是必然趋势,因为词的其它方面都已发展至极,最后生不逢时的词人们如果不想沿袭古人,又超越不了,除了玩玩阳春白雪,斗斗文字功力,还能怎么样。
事实上我觉得小说已经出现了衰败的兆头,尽管目前仍然看似鲜花烹锦。我无法阻止我的悲哀,因为我看着它一方面走向繁华的顶峰,一方面终会高高摔下。据说每一种文学形式的衰退都有另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替代,那么接替小说的将是什么呢。
忘了哪里看到的一句话:“我喜欢想象,但我缺乏想象力。”这句话是很适合我。我常常被现有的经验、从小灌输的逻辑困住。文字玩不起来的,又未想出什么新的东西;剩下作品的结构,因我低劣的创新力,也不可能作出众所周知以外的结构。似乎也只能写写随笔了。
20000110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