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本来我写不了这个,功夫不到。
不过所谓清谈乱弹本就是把闪现的一点想法捕捉下再用破碎的文字写出来。也没什么压力。
有人提倡复古,说文言比白话要简练,而白话“限制了人们的思维”且“多歧义”。简练我是同意的,但是后两点则是比我还乱弹了。
先说文言好不好写。我怀疑提倡复古的这位自己也写不好文言。现在的“文人”,少有几个能写出像样的文言。山贼一篇文集自序,看上去像文言,其实还是半白半文的四不像,或者说压根就是戴了文言面具的白话文。也就歪歪的文言还像点样子。至于我,是碰都不碰文言的。
其次是好不好读懂。文言不是一般人能读懂的。就算文言基础深厚的,也很容易把同一段文字读成两个意思。所以于丹歪解论语,众文人骂她,除了嫉妒,也有文言歧义在里面,大家理解不一样。但是白话的文章基本没这个问题。论述性的白话文章,基本上不会在语言这个层面产生误解。就像我写在这里的小玩意,你可以不同意我的观点,但我想说什么,在文字上没有歧义。
语言既然是交流的工具,那么简单和大众化是最基本的要求。语言的发展,是从复杂到简单,不好用到好用,从功能少到功能多,从封闭到开放。计算机语言的发展,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见证了这个道理。
文言用两千多年去锤炼发展,出了很多大家,是它的优势。但是说实话,这么漫长的时间,也就出了这么一些大家而已。你非要拿流行区区不到百年的白话去比,而且这个白话看上去还有发展的空间,这是不公平的。
白话没有文言那么多限制,但是本身也有很严格的语法。语法这个东西,大概也是外来的,文言不曾注意过。所以文言很奇怪,既很僵硬,又没总结过什么严格的语法。很多时候倒是像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手工艺,我做一个,你跟着做一个就行了,自行体悟去。但是这样的体悟会有问题,所以文言老有复古行动,写了几百年,突然发现还是先秦的好。
显然文言更为简练,但是过于简练的东西,往往会漏掉信息,产生歧义。在通信上,往往是增加某些冗余来确保无歧义。所以适当的冗余不是坏事,过分的精简不是好事。最后还是要看表达的效果,字要少,但也得看别人有没有看明白。
我觉得文言的保留,更大的意义是艺术上的,而不是实用上的。就像绘画诗歌,多歧义是一件好事,一件作品可以对不同的人带来不同的审美愉悦。但是这种歧义,对实用的东西,则是一种灾难。中国历史上最朦胧的东西莫过于禅,一个字,一个手势,一个动作,要去代表一个博大的人生体悟。这充满了美感,也充满了巨大的不可知。老子说道,充满玄虚,后人猜来猜去,造了很多饭碗。我怀疑不是他说不清楚,而是以当时的语言水平,不可能说的清楚。庄子的办法就是举例子,用比喻。稍微深奥一点的哲学,大概都不能用文言表达清楚,非要把严谨的哲学搞成了朦胧的艺术。
所以我在艺术的层面不反对文言,在实用的层面反对,就是因为文言不是信息的良好载体,不好用,难以表达思维,充满歧义。
既然白话是包容性的,那么它便是这样的一个平台,既接受国外的,又接受文言的。所以我们在白话中常常使用成语和一些对仗排比的语句,大概就体现了对文言的包容。但是显然,文言不可能向后兼容白话。
也就中国人,几千年,还在用和口语脱离的文言,用看上去念不出来的象形文字。这是一件好事,也不是一件好事。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不过所谓清谈乱弹本就是把闪现的一点想法捕捉下再用破碎的文字写出来。也没什么压力。
有人提倡复古,说文言比白话要简练,而白话“限制了人们的思维”且“多歧义”。简练我是同意的,但是后两点则是比我还乱弹了。
先说文言好不好写。我怀疑提倡复古的这位自己也写不好文言。现在的“文人”,少有几个能写出像样的文言。山贼一篇文集自序,看上去像文言,其实还是半白半文的四不像,或者说压根就是戴了文言面具的白话文。也就歪歪的文言还像点样子。至于我,是碰都不碰文言的。
其次是好不好读懂。文言不是一般人能读懂的。就算文言基础深厚的,也很容易把同一段文字读成两个意思。所以于丹歪解论语,众文人骂她,除了嫉妒,也有文言歧义在里面,大家理解不一样。但是白话的文章基本没这个问题。论述性的白话文章,基本上不会在语言这个层面产生误解。就像我写在这里的小玩意,你可以不同意我的观点,但我想说什么,在文字上没有歧义。
语言既然是交流的工具,那么简单和大众化是最基本的要求。语言的发展,是从复杂到简单,不好用到好用,从功能少到功能多,从封闭到开放。计算机语言的发展,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见证了这个道理。
文言用两千多年去锤炼发展,出了很多大家,是它的优势。但是说实话,这么漫长的时间,也就出了这么一些大家而已。你非要拿流行区区不到百年的白话去比,而且这个白话看上去还有发展的空间,这是不公平的。
白话没有文言那么多限制,但是本身也有很严格的语法。语法这个东西,大概也是外来的,文言不曾注意过。所以文言很奇怪,既很僵硬,又没总结过什么严格的语法。很多时候倒是像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手工艺,我做一个,你跟着做一个就行了,自行体悟去。但是这样的体悟会有问题,所以文言老有复古行动,写了几百年,突然发现还是先秦的好。
显然文言更为简练,但是过于简练的东西,往往会漏掉信息,产生歧义。在通信上,往往是增加某些冗余来确保无歧义。所以适当的冗余不是坏事,过分的精简不是好事。最后还是要看表达的效果,字要少,但也得看别人有没有看明白。
我觉得文言的保留,更大的意义是艺术上的,而不是实用上的。就像绘画诗歌,多歧义是一件好事,一件作品可以对不同的人带来不同的审美愉悦。但是这种歧义,对实用的东西,则是一种灾难。中国历史上最朦胧的东西莫过于禅,一个字,一个手势,一个动作,要去代表一个博大的人生体悟。这充满了美感,也充满了巨大的不可知。老子说道,充满玄虚,后人猜来猜去,造了很多饭碗。我怀疑不是他说不清楚,而是以当时的语言水平,不可能说的清楚。庄子的办法就是举例子,用比喻。稍微深奥一点的哲学,大概都不能用文言表达清楚,非要把严谨的哲学搞成了朦胧的艺术。
所以我在艺术的层面不反对文言,在实用的层面反对,就是因为文言不是信息的良好载体,不好用,难以表达思维,充满歧义。
既然白话是包容性的,那么它便是这样的一个平台,既接受国外的,又接受文言的。所以我们在白话中常常使用成语和一些对仗排比的语句,大概就体现了对文言的包容。但是显然,文言不可能向后兼容白话。
也就中国人,几千年,还在用和口语脱离的文言,用看上去念不出来的象形文字。这是一件好事,也不是一件好事。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