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今年初夏之际的回国,是我去往国外后的第二次回乡探亲。不同于上一次,我是独自一人回去的。太太因工作忙而无法休假,我却一无所事,赋闲于内,趁冬日来临之前,回故里看望父母,再去回顾一下那些乡情事物。
回乡的三个多礼拜中,除去走亲访友,在丈人的陪同下,亦游览了一些新旧景点。淡泊的太湖边上,不在为蠡园和鼋头渚所把持,仿西湖的沿湖生态圈也已成规模。那里没有高墙的踪影,处处是花园,小桥,庭榭,湖滩和湿地。现如今开放式的公园犹如狂风一般,席卷着全国各地,也席卷着无锡。然在整个锡城,回步于如此多的景致雅观中,我最为喜爱的还是有着人文历史风貌特色的惠山古街,它的再建令人心潮澎湃。
惠山就在市中心,在一同游览惠山古寺之后,和丈人于中午之前,由其后门步入街市。早在去之前,就已听说那里还在建设,但偶回乡土,还是要去看上一看,哪怕是新古街的雏形,毕竟年轮的沧桑同那些老屋古朴的质地是永远相融在一起的,用你的眼光和那敏锐的嗅觉,再去膜拜一下历史的沧痕。
“入江南境,扬州但繁华,无真山水;金山佳矣,而有戒心;惟惠山幽雅闲静。”念叨着当初乾隆所吟诗句,走进龙头场。高大挺拔,气势磅礴的牌坊已跃然在眼前,“人杰地灵”四个浅绿色的大字雕印在白色的花冈墙体内。此坊甚是高大,顶上筑有三层翘沿楼牌,在古镇二十八处牌坊中算为第一,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站于牌楼下,瞻望于前,古街的初貌已然显现。中间为龙头河,左右两侧是上,下河塘古建筑群。由于现场正施工,也只能是一脚深,一脚浅地踱步向前。河塘内,还不见水,只是淤泥铺底,但乾隆御龙舫已在其内。其通体褐色,内由御庭,御舱和御台相连而成,上铺金黄色琉璃瓦,船身描有金色莲花纹,古韵香及。河塘另一侧,老龙头口中之水还在缓缓流出,龙嘴张得奇大,似乎要将世界万物都吞噬一般。犄角之上连有环状龙体,应是旧时木船停靠岸边,抛锚歇船之用。而上面片片龙鳞依旧历历在目,古旧之色依附于上,似乎在讲述着一段段的陈年往事。龙鳞层次分明,感叹古时之石匠心灵手巧,雕刻得如此细致,也感颂苍天,历经数百年的龙头依旧如初,只是增添了岁月的流痕。河岸两边的树木也正在移植,仿古石条打造着江南河堤。想象得出,日后这里必定是绿水荡漾,鱼儿游戏于内,御舫轻飘;两岸花柳垂杨,灯笼串排;路人或临岸品茶或踱步闲逛或持架写生;叫卖声,闲聊声,磨肩接踵之声充斥于内,一派祥和古朴之景,另人叹美之及。由此,我突然似觉以前尚有一梦,同于此景,也可能是江南景色都相差不多之原故。
古街廊就在一侧,正面石墙上苍劲有力地书写着“迎风”二字。步入其内,少许老年人已端坐于临河廊座之上,背靠亭栏,一幅闲情雅致。他们边聊天,边侧着身,注视着正在动工的龙头河。这几名长者满面春之际,又似乎在指指点点,看来对于日后新古街的到来已是期盼已久。踏过砖石路,穿过古街廊,回头望去,“漾水”二字也镶嵌于背后,真谓大笔如椽。虽说只是一条供人歇息,躲雨之廊,有了它的存在,似乎给这龙头河乃至整个古街又多添了一份灵韵之气。两旁的祠堂,古建筑群正于施工,丈人便带我来到一处基本已完工的府邸。不知此地由来,先进得堂内去看上一看,毕竟还都未完工,所以也没些许的介绍。推开旧木扇门,是个门庭,再漫步于内,穿过掩映在翠竹之下的碎石小径,抬头望去,才领略到里面的大景致,大天地。一处青水淡泊现于你的眼前,四周围廊宇庭榭环绕一周,水面宽大,约有数亩地见方。踱数步,坐于一青石条板之上,不想让这匆匆步伐掩盖了如此美景,好酒慢尝,好茶慢品,好景也要细细看来。湖面上一幅恬静,安逸景象。泊内石船一艘,深色木窗门连有灰色瓦片,倘佯在数颗大洋柳之下。微风袭过,柳枝垂荡,水面不时有鱼儿腾跃而出,石船上的锦旗也迎风而飘,这里俨然是一处赏风观雨看池鱼的好地方,想象得出前主人过得是何般舒适遐意的生活。与石船遥望相对的是一处六角楼亭,民国时期的五彩玻璃还依旧镶嵌在二楼木窗之上。这所楼宇也似乎是位端庄舒丽的妙龄少女,亭亭玉立在绿水潭边,每日婉对池影,梳妆打扮,好让来此一游的人客们,去记住她那秀丽的模样。二楼的窗户微微而开,不知是否以前是这户人家千金小姐之闺房。想必当事之人定能俯瞰内景而悦,又见墙外街上少男行走而喜。
此时,一老者正坐在我的边上,他手捧瓷杯,正在吃饭。很是好奇,便开始闲聊起来。老人住的地方离此地很远,但是喜欢这里,每日都来,而且自带饭菜。主要是此地还未竣工,还未对外正式开放,游人稀少,自然能清静于内,又可观赏风景,好一个自得其乐的老人。想一想也是,无论是粗茶淡饭,或是略有节余,只要知足也就能长乐了,自己很是羡慕老人有如此好的心态。
起身后,又随之转了一圈,走出大门,沿古街而上,踏过双连体古桥,眼前却是一片不同于前者的繁忙之象。这里离出口已临近,又有小路通往两边的居民区,好不热闹。路边都摆满了小贩的摊位,卖菱角的,卖针绣线活的,卖面的,卖馄饨的,卖惠山油酥的到处皆是。“开笼喽”,一声叫卖声从右手边传来,回头一瞥,放于街边围炉上的一屉屉小笼正好蒸完,头带小白帽身穿白围裙的店伙计正双手捧起笼屉,往店内送去,引得外面排队之人好一阵骚动,叫嚷着应该先给于他们,这些人都是来打包拿回家的。已是中午,自己也觉腹中饥饿,于是和丈人一同来到一家面馆门前,坐在条凳上,叫上了两碗膳丝浇头段生面,又要上两小碟醋泡姜丝。望着方桌上的这碗热气腾腾的汤面,回想起自己在家每日早饭尽吃面包,又多有感叹,但自己路也只能一往直前地走下去。
吃完面也就要回去了,站立于古街口,再回望里面,带给我的是不舍乡情,等后年再回来看你了。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回乡的三个多礼拜中,除去走亲访友,在丈人的陪同下,亦游览了一些新旧景点。淡泊的太湖边上,不在为蠡园和鼋头渚所把持,仿西湖的沿湖生态圈也已成规模。那里没有高墙的踪影,处处是花园,小桥,庭榭,湖滩和湿地。现如今开放式的公园犹如狂风一般,席卷着全国各地,也席卷着无锡。然在整个锡城,回步于如此多的景致雅观中,我最为喜爱的还是有着人文历史风貌特色的惠山古街,它的再建令人心潮澎湃。
惠山就在市中心,在一同游览惠山古寺之后,和丈人于中午之前,由其后门步入街市。早在去之前,就已听说那里还在建设,但偶回乡土,还是要去看上一看,哪怕是新古街的雏形,毕竟年轮的沧桑同那些老屋古朴的质地是永远相融在一起的,用你的眼光和那敏锐的嗅觉,再去膜拜一下历史的沧痕。
“入江南境,扬州但繁华,无真山水;金山佳矣,而有戒心;惟惠山幽雅闲静。”念叨着当初乾隆所吟诗句,走进龙头场。高大挺拔,气势磅礴的牌坊已跃然在眼前,“人杰地灵”四个浅绿色的大字雕印在白色的花冈墙体内。此坊甚是高大,顶上筑有三层翘沿楼牌,在古镇二十八处牌坊中算为第一,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站于牌楼下,瞻望于前,古街的初貌已然显现。中间为龙头河,左右两侧是上,下河塘古建筑群。由于现场正施工,也只能是一脚深,一脚浅地踱步向前。河塘内,还不见水,只是淤泥铺底,但乾隆御龙舫已在其内。其通体褐色,内由御庭,御舱和御台相连而成,上铺金黄色琉璃瓦,船身描有金色莲花纹,古韵香及。河塘另一侧,老龙头口中之水还在缓缓流出,龙嘴张得奇大,似乎要将世界万物都吞噬一般。犄角之上连有环状龙体,应是旧时木船停靠岸边,抛锚歇船之用。而上面片片龙鳞依旧历历在目,古旧之色依附于上,似乎在讲述着一段段的陈年往事。龙鳞层次分明,感叹古时之石匠心灵手巧,雕刻得如此细致,也感颂苍天,历经数百年的龙头依旧如初,只是增添了岁月的流痕。河岸两边的树木也正在移植,仿古石条打造着江南河堤。想象得出,日后这里必定是绿水荡漾,鱼儿游戏于内,御舫轻飘;两岸花柳垂杨,灯笼串排;路人或临岸品茶或踱步闲逛或持架写生;叫卖声,闲聊声,磨肩接踵之声充斥于内,一派祥和古朴之景,另人叹美之及。由此,我突然似觉以前尚有一梦,同于此景,也可能是江南景色都相差不多之原故。
古街廊就在一侧,正面石墙上苍劲有力地书写着“迎风”二字。步入其内,少许老年人已端坐于临河廊座之上,背靠亭栏,一幅闲情雅致。他们边聊天,边侧着身,注视着正在动工的龙头河。这几名长者满面春之际,又似乎在指指点点,看来对于日后新古街的到来已是期盼已久。踏过砖石路,穿过古街廊,回头望去,“漾水”二字也镶嵌于背后,真谓大笔如椽。虽说只是一条供人歇息,躲雨之廊,有了它的存在,似乎给这龙头河乃至整个古街又多添了一份灵韵之气。两旁的祠堂,古建筑群正于施工,丈人便带我来到一处基本已完工的府邸。不知此地由来,先进得堂内去看上一看,毕竟还都未完工,所以也没些许的介绍。推开旧木扇门,是个门庭,再漫步于内,穿过掩映在翠竹之下的碎石小径,抬头望去,才领略到里面的大景致,大天地。一处青水淡泊现于你的眼前,四周围廊宇庭榭环绕一周,水面宽大,约有数亩地见方。踱数步,坐于一青石条板之上,不想让这匆匆步伐掩盖了如此美景,好酒慢尝,好茶慢品,好景也要细细看来。湖面上一幅恬静,安逸景象。泊内石船一艘,深色木窗门连有灰色瓦片,倘佯在数颗大洋柳之下。微风袭过,柳枝垂荡,水面不时有鱼儿腾跃而出,石船上的锦旗也迎风而飘,这里俨然是一处赏风观雨看池鱼的好地方,想象得出前主人过得是何般舒适遐意的生活。与石船遥望相对的是一处六角楼亭,民国时期的五彩玻璃还依旧镶嵌在二楼木窗之上。这所楼宇也似乎是位端庄舒丽的妙龄少女,亭亭玉立在绿水潭边,每日婉对池影,梳妆打扮,好让来此一游的人客们,去记住她那秀丽的模样。二楼的窗户微微而开,不知是否以前是这户人家千金小姐之闺房。想必当事之人定能俯瞰内景而悦,又见墙外街上少男行走而喜。
此时,一老者正坐在我的边上,他手捧瓷杯,正在吃饭。很是好奇,便开始闲聊起来。老人住的地方离此地很远,但是喜欢这里,每日都来,而且自带饭菜。主要是此地还未竣工,还未对外正式开放,游人稀少,自然能清静于内,又可观赏风景,好一个自得其乐的老人。想一想也是,无论是粗茶淡饭,或是略有节余,只要知足也就能长乐了,自己很是羡慕老人有如此好的心态。
起身后,又随之转了一圈,走出大门,沿古街而上,踏过双连体古桥,眼前却是一片不同于前者的繁忙之象。这里离出口已临近,又有小路通往两边的居民区,好不热闹。路边都摆满了小贩的摊位,卖菱角的,卖针绣线活的,卖面的,卖馄饨的,卖惠山油酥的到处皆是。“开笼喽”,一声叫卖声从右手边传来,回头一瞥,放于街边围炉上的一屉屉小笼正好蒸完,头带小白帽身穿白围裙的店伙计正双手捧起笼屉,往店内送去,引得外面排队之人好一阵骚动,叫嚷着应该先给于他们,这些人都是来打包拿回家的。已是中午,自己也觉腹中饥饿,于是和丈人一同来到一家面馆门前,坐在条凳上,叫上了两碗膳丝浇头段生面,又要上两小碟醋泡姜丝。望着方桌上的这碗热气腾腾的汤面,回想起自己在家每日早饭尽吃面包,又多有感叹,但自己路也只能一往直前地走下去。
吃完面也就要回去了,站立于古街口,再回望里面,带给我的是不舍乡情,等后年再回来看你了。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