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1.陈衍:可怜指点荒寒路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一、传统的旧诗家

传统的旧诗家,即在晚清时期就活跃于文坛,而因高寿在"五四"以来又继续吟诗填词者
。一般说来,他们的代表作均发表在"五四"之前。同样,他们的作品产生的社会--文化
影响也在前一时够,其中有个别人的情况较为特殊,且与"五四"以来的旧体诗创作的关
系也较为密切。这一类代表人物主要有陈衍、黄节、柳亚子和吴梅等。

1.陈衍:可怜指点荒寒路

陈衍(1859~1938),字叔伊,号石遗,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光绪八年(1882)中举,先
后入台湾巡抚刘铭传和湖广总督张之洞幕,官至学部主事,曾任京师大学堂教习。戊戌
变法期间一度支持变法活动。民元以来,即主要从事教育活动,先后在南北有关高等学
校任教,晚年寓居苏州,与章太炎等创办"国学会",并任无锡国学专修馆教授。遗著有
《石遗室丛书》,其中包括《石遗室诗集》六卷,《石遗室诗集补遗》一卷,《朱丝词
》一卷。又辑有《近代诗抄》二十四册,《辽诗纪事》十二卷,《金诗纪事》十六卷,
《元诗纪事》二十四卷,。另外著有《石遗室诗话》及《续编》总共四十二卷,该书自
1912年起在有关杂志连载,1936年由无锡国专刊行。晚年曾与后学钱钟书谈诗,钱氏留
下的记录稿题为《石语》,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1995年出版。

陈衍系"同光体"诗人的代表人物,早年与沈曾植、陈三立、郑孝胥等一批不专主唐音而
崇尚宋诗者互相标榜,结成一派,所谓"同光体"的名目,即由陈衍在后来提出。文学史
家一般认为,"同光体"下实可再分三派:除赣派(陈三立为代表)、浙派(沈曾植为代表)
外,闽派的代表人物即为陈衍和郑孝胥。从创作上看,陈衍因力主"三元"(开元、元和
、元祜)之说,尤崇杨万里而不喜黄庭坚,因而其作品风格与其他"同光体"代表人物多
有不同,但即使如此,他的早期作品也明显地反映了"同光体"诗歌的普遍性的弊病:枯
涩深微。①例如《将至水山势甚峭》:②

一折嵩溪扼上游,名滩高下渐钩耪。
峰峰插水无留步,旋旋洄湾似尽头。
破甑村楼依树杪,基糠岸影压孤舟。③
千山包裹来时路,更向青山里处游。


平心而论,此诗还算有些意境的,但所择用的冷僻艰涩的字眼,无疑为读者留下了拦路
虎,"骰髋"、"般艨"的确是"填难字","多诘屈不可诵。"④至晚年,陈衍诗作的语言似
乎流畅了一些,但应酬性色彩颇浓,所以实在也算不得好诗。如《赠周信芳》:⑤

信芳锡嘉名,取义本楚骚。
可知疾恶意,非种必爬搔。
观演包龙图,笑比清黄河。
唾面斥奸佞,居然活阎罗。
屡醉我美酒,请为我浩歌。
倘使尹京兆,愧彼徒唯阿。

从立意到构思,都是平平。相对诗歌创作水平而言,陈衍在诗学理论上有突出的成绩。
他作为"同光体"在诗学理论上的领袖,对于"宋诗派"的理论多有深入的发挥,如强调"
学人之言与诗人之言相结合","不落于浅俗";又以"人与文一"的观点要求诗与具体境
地、性情、身份等有关情理皆一一相称。

①此为南社诗人姚鹪雏评同光体之语,转引自陈子展《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②此诗
收入《石遗室诗集》。③般艨,此诗选人《中国近代文学大系·诗词集一》时,误植为
"粮艨"。④"填难字"系郑孝胥对同辈的同光体诗风的批评,"多诘屈不可诵",则是章太
炎的批评意见。⑤此诗收入《石遗室诗集续编》。

他还主张,诗歌创作当不受"世缘"干扰,甘走"荒寒之路",至于诗的艺术趣味和美学境
界,则崇尚"清而有味,寒而有神,瘦而有筋力"的风韵。唯其如此,诚如有的学者所指
出的那样,他实际上成了"中国古典诗学的最后一个真正的理论家"。①

在这种情况下,陈衍对于"五四"以来的旧体诗创作的影响,就主萼不在他的诗作本身,
而在于他所阐发的"宋诗派"的诗学理论。"同光体"的诗人的崇尚宋诗的理论尽管一直受
到其他诗派的旧诗家以及新文学家的批评,但影响终未消除,主要原因也正在于反对
派的诗学理论未能像陈氏那么完整系统。当然,为陈衍的诗学理论的先天性弊病,即根
深蒂固的贵族意识和封建文化意识所决定,"五四"以来虽然仍有不少人学宋诗,但终究
未有明显的成绩--因为在总的文化背景变易的时代,陈衍的理论所指点的毕竟是一条"
荒寒"之路。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心情随笔 / 【转贴】评价五四"以来的旧体诗的创作者。朱文华 《风骚余韵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 1.陈衍:可怜指点荒寒路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一、传统的旧诗家

      传统的旧诗家,即在晚清时期就活跃于文坛,而因高寿在"五四"以来又继续吟诗填词者
      。一般说来,他们的代表作均发表在"五四"之前。同样,他们的作品产生的社会--文化
      影响也在前一时够,其中有个别人的情况较为特殊,且与"五四"以来的旧体诗创作的关
      系也较为密切。这一类代表人物主要有陈衍、黄节、柳亚子和吴梅等。

      1.陈衍:可怜指点荒寒路

      陈衍(1859~1938),字叔伊,号石遗,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光绪八年(1882)中举,先
      后入台湾巡抚刘铭传和湖广总督张之洞幕,官至学部主事,曾任京师大学堂教习。戊戌
      变法期间一度支持变法活动。民元以来,即主要从事教育活动,先后在南北有关高等学
      校任教,晚年寓居苏州,与章太炎等创办"国学会",并任无锡国学专修馆教授。遗著有
      《石遗室丛书》,其中包括《石遗室诗集》六卷,《石遗室诗集补遗》一卷,《朱丝词
      》一卷。又辑有《近代诗抄》二十四册,《辽诗纪事》十二卷,《金诗纪事》十六卷,
      《元诗纪事》二十四卷,。另外著有《石遗室诗话》及《续编》总共四十二卷,该书自
      1912年起在有关杂志连载,1936年由无锡国专刊行。晚年曾与后学钱钟书谈诗,钱氏留
      下的记录稿题为《石语》,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1995年出版。

      陈衍系"同光体"诗人的代表人物,早年与沈曾植、陈三立、郑孝胥等一批不专主唐音而
      崇尚宋诗者互相标榜,结成一派,所谓"同光体"的名目,即由陈衍在后来提出。文学史
      家一般认为,"同光体"下实可再分三派:除赣派(陈三立为代表)、浙派(沈曾植为代表)
      外,闽派的代表人物即为陈衍和郑孝胥。从创作上看,陈衍因力主"三元"(开元、元和
      、元祜)之说,尤崇杨万里而不喜黄庭坚,因而其作品风格与其他"同光体"代表人物多
      有不同,但即使如此,他的早期作品也明显地反映了"同光体"诗歌的普遍性的弊病:枯
      涩深微。①例如《将至水山势甚峭》:②

      一折嵩溪扼上游,名滩高下渐钩耪。
      峰峰插水无留步,旋旋洄湾似尽头。
      破甑村楼依树杪,基糠岸影压孤舟。③
      千山包裹来时路,更向青山里处游。


      平心而论,此诗还算有些意境的,但所择用的冷僻艰涩的字眼,无疑为读者留下了拦路
      虎,"骰髋"、"般艨"的确是"填难字","多诘屈不可诵。"④至晚年,陈衍诗作的语言似
      乎流畅了一些,但应酬性色彩颇浓,所以实在也算不得好诗。如《赠周信芳》:⑤

      信芳锡嘉名,取义本楚骚。
      可知疾恶意,非种必爬搔。
      观演包龙图,笑比清黄河。
      唾面斥奸佞,居然活阎罗。
      屡醉我美酒,请为我浩歌。
      倘使尹京兆,愧彼徒唯阿。

      从立意到构思,都是平平。相对诗歌创作水平而言,陈衍在诗学理论上有突出的成绩。
      他作为"同光体"在诗学理论上的领袖,对于"宋诗派"的理论多有深入的发挥,如强调"
      学人之言与诗人之言相结合","不落于浅俗";又以"人与文一"的观点要求诗与具体境
      地、性情、身份等有关情理皆一一相称。

      ①此为南社诗人姚鹪雏评同光体之语,转引自陈子展《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②此诗
      收入《石遗室诗集》。③般艨,此诗选人《中国近代文学大系·诗词集一》时,误植为
      "粮艨"。④"填难字"系郑孝胥对同辈的同光体诗风的批评,"多诘屈不可诵",则是章太
      炎的批评意见。⑤此诗收入《石遗室诗集续编》。

      他还主张,诗歌创作当不受"世缘"干扰,甘走"荒寒之路",至于诗的艺术趣味和美学境
      界,则崇尚"清而有味,寒而有神,瘦而有筋力"的风韵。唯其如此,诚如有的学者所指
      出的那样,他实际上成了"中国古典诗学的最后一个真正的理论家"。①

      在这种情况下,陈衍对于"五四"以来的旧体诗创作的影响,就主萼不在他的诗作本身,
      而在于他所阐发的"宋诗派"的诗学理论。"同光体"的诗人的崇尚宋诗的理论尽管一直受
      到其他诗派的旧诗家以及新文学家的批评,但影响终未消除,主要原因也正在于反对
      派的诗学理论未能像陈氏那么完整系统。当然,为陈衍的诗学理论的先天性弊病,即根
      深蒂固的贵族意识和封建文化意识所决定,"五四"以来虽然仍有不少人学宋诗,但终究
      未有明显的成绩--因为在总的文化背景变易的时代,陈衍的理论所指点的毕竟是一条"
      荒寒"之路。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4.柳亚子:落魄书生戴二天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柳亚子(1887--1958),初名慰高,字安如,更名人权,字亚庐,又更字亚子,还因慕辛
      弃疾而以弃疾名,复字稼轩,江苏吴江人。早年接受反清革命思想,1903年肄学于上海
      爱国学社,1906年又在上海入同盟会、光复会,1909年与陈去病等人在苏州发起建立南
      社,民元时曾任南京临时政府秘书。"五四"后又组织"新南社"。1924年入国民党,曾任
      中央监察委员,抗战时期在重庆从事进步政治活动。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全国人大常务
      委员。一生写旧体诗不辍,著有《磨剑室诗词集》,通行的有《柳亚子诗词集》,人民
      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①《桂枝香·题龚半千画册》,收入《广箧中词》。

      柳亚子作为"南社"实际领袖,以文学倡导革命,所以从政治上考虑,论诗力主唐音,竭
      力反对宗宋诗的"同光体"。而从他本人的创作来看,诗虽主要学唐人,但也有学陆游的
      痕迹,至于词,则明显仿效南宋辛弃疾和陈亮。毛泽东称柳亚子之作"慨当以慷,卑视
      陆游、陈亮,读之使人感发兴起",①前句揭示柳氏创作心态,可谓纪实,但后句则是
      应酬之语,不足以视之为定评。因为平心而论,就作品的单纯的艺术水准来看,柳亚子
      在"南社"诸子中决非居上游者,即使是后期的作品,也是平庸之作居多,他在《沁园春
      ·次韵和毛主席咏雪之作,不能尽如原意也》②中有"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
      ,唯其口气之大,不免招致"志大才疏"之讥。

      考核柳亚子诗词的基本内容和思想倾向,茅盾曾评论说:"柳亚子的诗词,反映了前清
      末年直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旧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如果称定为'史诗',
      我以为是名符其实的"。③应该说,此语也有溢美之处,不过,其中的确有不少作品留
      下了诗人对于几十年来中国社会政治风云变幻中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现象)的相当及时
      的记载,还有一些较优秀的作品,也较为真切地反映了诗人坚持进步,渴求民主,主张
      抗日爱国,以及在道义上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的思想情感。例如写于
      1929年的《存殁口号五首》④,其一是咏颂孙中山和毛泽东:

      神烈峰头墓草青,湘南赤帜正纵横。

      人问毁誉原休问,并世支那两列宁。

      鉴于当时毛泽东在中共内部遭到排挤,柳亚子作为局外人自然不知,然而他从直感中认定毛泽东的领袖地位,这可算是卓识。再如也是写于1929年的《满江红·次庚白<秣陵感怀>韵》:⑤

      ①毛泽东:《致柳亚子》,1945年,收入《毛泽东书信选》。②此词写于1945年,收入
      《柳亚子诗词选》。⑧茅盾:《在第四次文代会上的发言》(1979年10月)。④收入《柳
      亚子诗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12月版。⑤收入《柳亚子诗词选》,人民文学
      出版社,1959年12月版。

      袖手枯枰,已厌看出安棋奕。最难忘,叛旗初展,杀人如织。血染缣囊魂魄壮,身横乱
      刀尸骨掷。镇伤心,萁豆本同根,相煎急!

      猿鹤恨,成今昔。胭脂巷,休寻觅。双龙蟠虎踞,久无颜色。侯景当年曾跃马,王琳此
      日犹埋碧。更何时旭日射光芒,阴霾革?

      在这里,对于时局的认识和关注的深切,虽然借助于不少典故,但大抵也诉诸鲜明生动
      的诗歌意象,避免了议论的空洞性,确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柳亚子以旧体诗人自居,即使在"五四"之后,所写的作品也大都随时交付报刊发表,因
      而在当时就有社会影响。然而,柳亚子的诗名为较大范围的读者所接受,却主要在1949
      年之后,因为他在1949年前后与毛泽东多有唱和,而这些唱和之作作为《毛泽东诗词》
      的附录发表,流传骤广,何况还在1959年就破例的有《柳亚子诗词选》的刊行。从这一
      意义上看,对柳亚子来说,"诗以人传"或"人以诗传"两种情况兼而有之。

      前已所述,柳亚子曾对"五四"文学革命有极大的抵触,但不久心悦诚服,承认新诗为中
      国诗歌发展的主流和方向,至于自己续写旧体诗乃积习而已。这种态度在他那一辈的旧
      诗家中是绝无仅有的,足以赢得新文学家们的敬意。柳亚子有"落魄书生戴二天"之句,
      ①处世如此,诗学观亦如此,但主线当是追随社会历史文化的进步,这也当然值得肯定。

      ①《浣溪沙·叠韵呈毛主席》,收入《柳亚子诗词选》。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新诗为中国诗歌发展的主流和方向 ... do you think so ? :) ...
        • I have no idea............
          • I answer for you: No!
    • 5.胡适:但开风气不为师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二、新文学家出身的旧诗家

      所谓新文学家出身的旧诗家,指的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倡导者、先驱者和追随者中那些
      虽在各体新文学创作中取得重大成绩,但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反顾旧体诗,且留下若干颇
      有特色和影响的作品者。这些作家作品既是"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背景下的旧体诗复
      活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且也成为有些人攻讦新诗的一大口实。总之,这些作家作品本身
      的价值及其影响是多重性的,何况他们的诗论更有可分析性。因此,客观地评判这些作
      家作品尤有必要。至于新文学家出身的旧诗家的代表性人物,当首推胡适、鲁迅、郭沫
      若、田汉、郁达夫和臧克家等。

      5.胡适:但开风气不为师

      胡适(1891--1962),小名嗣糜,行名洪驿,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生于上海
      。少年时代在家乡接受传统的旧式教育,1906年赴沪,始接受新学,其间亦开始学写旧
      体诗。1910年赴美留学,不久萌发文学革命理论并付诸白话诗的尝试。1917年正式发表
      《文学改良刍议》而倡导文学革命,同年回国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并参予《新青年》编
      辑活动。之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抗战时曾任驻美大使,1946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校长
      。1949年春流亡美国,1958年后定居于台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直至谢世。主要诗
      作有《尝试集》(亚东图书馆1920年3月初版,1922年10月增订四版为通行本),其中的
      附录《去国集》专收旧体诗。《尝试集》之后的新旧诗曾自编为《日黄中》和《尝试后
      集》,未公开出版。一生的新旧诗由今人胡明辑为《胡适诗存》,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年10月增补本。胡适根据文学进化观念而倡文学革命,又据白话文学正宗论而提倡以白
      话写诗,他本人在这方面的尝试(尤其是"白话词")可谓别开生面,留下若干清新可读之
      作。如《沁园春·二十五岁生日自寿》:①

      弃我去者,二十五年,不可重来。看江明雪霁,吾当寿我,且须高咏,不用衔杯。种种
      从前,都成今我<量更莫哀。

      ①此词语句从《尝试集》,与《藏晖室札记》所录略有不同,可视之为定稿。

      从今后,要那么收果,先那么栽。

      忽然异想天开,似天上诸仙采药回。有丹能却老,鞭能缩地,芝能点石,触处金堆。我
      笑诸仙,诸仙笑我。敬谢诸仙我不才,葫芦里,也有些微物,试与君猜。

      这里语调诙谐,似有打油色彩,但毕竟也留下哲理性警句。再如《沁园春·新俄万岁》
      :①

      客子何思,冰雪层冰,北国名都。看乌衣蓝帽,轩昂年少,指挥杀贼,万众欢呼。去独
      夫沙,张自由帜,此意如今果不虚。论代价,有百年文字,多少头颅。

      冰天十万囚徒,一万里飞来大赦书。本为自由来,今同他去,与民贼战,毕竟谁输J拍
      手高歌,新俄万岁,狂态君休笑老胡。从今后,看这般快事,后起谁欤?

      论气势格调,此词为之一变,颇能衔接宋词豪放派,但思想内容确是20世纪初所独有,
      似乎追求"旧风格含新意境"之类。但 胡适不以此为满足,再进一步,则是力倡完全的
      白话自由体新诗。


      胡适在"五四"后也反顾了旧体诗,但在理论上强调以白话写诗则坚定不移。30年代时,
      他曾写过一首题为《飞行小赞》②的小诗:

      看尽柳州山,看遍桂林山水,天上不须半日,地上五千里。

      古人辛苦学神仙,要守百千戒。看我不修不炼,也腾云无碍。

      当时有学者撰文评论说:"像《飞行小赞》那样的诗,似乎可说是一条新路。老路没有
      脱去模仿旧诗词的痕迹,真是好像包细过的脚放大的。新路是只接受了旧诗词的影响,
      或者说从诗词蜕化出来,好像蚕子已经变成了蛾。

      ①此词写于1917年3-4月,在收入《尝试集》前,曾在《新青年》第3卷第4号(1917.6
      .1)发表。

      ②此诗原刊《独立评论》第145号,1935年4月7日。


      即如《飞行小赞》一诗,它的音节好像辛稼轩的一阙小令,却又不像是有意模仿出来的
      "。①但胡适自己却声明:"其实《飞行小赞》也是用《好事近》词调写的,不过词的规
      矩是上下两半同韵,我却换了韵脚。我近年爱用这个调子写小诗,因为这个调子最不整
      齐,颇近于说话的自然;又因为这个调子很简短,必须要最简炼的句子,不许有一点杂
      凑堆砌、所以是做诗的最好训练,"总之,《飞行小赞》仅是"用词作架子的小诗",不
      是"新路",而是试走"老路"。②胡适的话是诚实的,平心而论,像《飞行小赞》一类的
      "胡适之体"诗虽有可取之处,但绝非是成功的。如果我们认定这种"用词作架子的小诗"
      也属旧体诗的话,那么这样的旧体诗其实比之《沁园春·新俄万岁》那样的"白话词",
      还要不伦不类。所以,讲胡适在整个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作用和地位,主要在于倡白话
      新诗而开一代诗风,并不是他在"五四"之后形成的所谓"胡适之体"诗。

      不过,所谓的"胡适之体"诗(包括他早期的"白话诗"、"白话词")毕竟在"五四"以来的旧
      体诗创作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具有两重性:积极的一面,即使写纯粹的旧体
      诗,一般语言越来越通俗浅近,清顺达意,追求"言近旨远",③消极的一面,由于强调
      诗的语言"太露究竟远胜于晦涩",④客观上引导了人们对诗艺技巧的忽视,最下乘者则
      把旧体诗沦为了歌诀、快板书之类。应该说,近十几年来有人在理论上倡导"解放体",
      在实践上也以突破旧体诗的格律为正当,其实正是沿着胡适的思路下来的,尽管这些人
      没有意识到或不愿意承认这一点。

      ①陈子展;《胡适之体新诗》,《申报》文艺周刊第6期,1936年。②胡适:《谈谈"胡
      适之体"的诗》,收入《胡适诗存》。

      ③胡适:《谈新诗》。

      ④胡适:《蕙的风·序》。

      胡适曾有"但开风气不为师"①的自评,如果说在其他方面未必如此的话,那么在笔者看
      来,至少他的早期的"白话诗"、"白话词"正是这样。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6.鲁迅:无心作诗亦成家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6.鲁迅:无心作诗亦成家

      鲁迅(1881-1936),原名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曾读私塾,又入江南水师学堂和
      矿路学堂,1902年赴日留学,不久弃医从文。1909年回国后先在浙江从事教育活动,民
      元以来任职于南京1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教育部。自1918年起投身新文化运动,同时在
      北京有关高校兼课。1926-1927年间曾任厦门大学、中山大学教授,旋即定居上海,专
      事进步文化活动。全部遗著被辑为《鲁迅全集》,集中散见的旧体诗约60余首,其中大
      部分辑入《鲁迅诗稿》,近一二十年来有多种《鲁迅诗歌(旧诗)注释》本刊行。

      鲁迅似无专门学诗的经历,但以其扎实的旧学根底以及艺术创作和鉴赏能力,诚如郭沫
      若所说,虽"无心作诗人",但"偶有所作,每臻绝唱"。②

      当然,具体说来,现存的鲁迅旧诗中,除了小部分属于"打油诗"外,大部分作品是传统
      意味和色彩相当显著的,其中尤以七律和七绝见长。而在艺术师承方面,鲁迅明确表示
      不满宋诗(尤其是黄山谷),③在事实上是宗唐音的,风格犹近晚唐诸家。典型的如《阻
      郁达夫移家杭州》:④

      钱王登假仍如在,伍相随波不可寻。
      平楚日和憎健翮,小山香满蔽高岑。
      坟坛冷落将军岳,梅鹤凄凉处士林。
      何以举家游旷远,风波浩荡足行吟。

      然而,从这首诗来看,也不免有用典较多而有的典故过于冷僻的情况。在鲁迅的七律中
      ,最可称道的一首当为《惯于长夜》:①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全诗几乎不用典,但真切的深情却表露得相当充分。鲁迅的七律诗还多有名句,该诗的
      颔联、颈联即是,其他如《自嘲》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等更是如此
      ,甚至某些七律的起首或结尾,也以鲜明的意象和深邃的意境构成名句,而这在古代诗
      歌中也属少见,例如《亥年残秋偶作》:"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
      竦听荒鸡偏阒寂,起看星斗正阑干"。

      相对说来,鲁迅的七绝更有特色,颇得唐人风韵。除了著名的《自题小像》外,还如《
      悼杨铨》: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尤其是另一首类似唐人"杂事诗"的《所闻》:

      华灯照宴敞豪门,娇女严装侍玉樽。
      忽忆情亲焦土下,伴看罗袜掩啼痕。

      诗作截取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作典型的表现,其艺术感染力和思想深度大致抵得上一篇短篇小说。

      讲到鲁迅旧诗的艺术特色,还有一点可以指出,即多用楚辞的语言典故,并化用相关的诗歌意象,从早年所作的《莲蓬人》到晚年的《湘灵歌》,可以寻出基本的线索。

      ①此诗写于1931年,见《南腔北调集·为了忘却的记念》。

      但值得指出的是:鲁迅作为"五四"文学革命的先驱者,他是从根本上支持新诗而反对旧
      体诗的,对于旧诗,他甚至认为"好诗已经被唐人写完了","今人不是能翻出如来佛手
      掌心的齐天大圣,即不必再动手做",①因此他平时不愿多作旧诗,偶有所作,有一部
      分也出自应酬,而且也不愿及时发表所作旧诗。据此,可以认定,鲁迅本质上是新文学
      家,新文学创作又以白话短篇小说和杂文著名于世,他的旧体诗尽管有造诣有水平,但
      不足以构成他的文学业绩的一个重要方面。

      由此再讲到鲁迅旧体诗对于"五四"以来旧体诗创作的影响。应该说,这种影响在鲁迅生
      前乃至1949年之前并不存在,影响渐起,主要是1949年之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
      上的讲话》得到广泛的传播--因为毛泽东在该文中特别提到应把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
      对干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当作"座右铭"。再经过"文革",这种影响进一步扩大。从
      受影响的情况看,有人以鲁迅旧体诗的高水准来证明旧体诗仍有生命力,又有人据此来
      对鲁迅的那段关于好诗已为唐人做完的话作重新解释,认为"不可把这话理解得过死。
      应该注意到他是在谈到自己的诗之时,谦虚地表示不如古人,才说这些话的。"②但笔
      者认为,说鲁迅"谦虚"云云,不符事实,因为这里涉及的是文化观的问题。

      ①鲁迅:《致杨霁云》(1934.10.13),收入《鲁迅书信集》。②朱正:《也说今人写
      旧诗》,《文汇报》,1996年6月10日。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好诗已经被唐人写完了" ... right!
    • 7.郭沫若:瑶琴弦断有谁听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7.郭沫若:瑶琴弦断有谁听

      郭沫若(1892--1978),原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四川乐山人。幼年在家乡入新式学
      堂,1913年赴日留学,1918年升入九州帝国大学医科,1921年又在日本发起组织新文学
      社团"创造社",1923年毕业回国正式弃医从文,专事新文学活动,稍后赴广州任广东大
      学文学院院长,随即投笔从戎,参加北伐战争。之后流亡日本,抗战军兴后返国,曾任
      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厅长。1949年以来,先后任全国文联主席、中国科学院院长、政务院
      副总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以及全国政协副主席等,又任中共中央委员。全部遗著被辑
      为《郭沫若全集》,其中的文学卷兼收新诗和旧体诗集多种,旧诗的通行本为《郭沫若
      诗词选》。

      郭沫若自幼学诗,从1年起就留下诗作,留日时期,因受"五四"新文学运动感染而写新
      诗,以新诗集《女神》名重天下,实为中国新诗的奠基者和代表性诗人之一。但他在写
      新诗的同时也不断写旧诗,并且时有公开发表,因而也是"五四"以来最有影响的旧诗家
      之一,据《郭沫若旧体诗词系年注释》,有旧体诗词1400余首。

      如果说郭沫若的新诗主要受泰戈尔、海涅、惠特曼等外国诗人的影响的话,那么他的旧
      体诗则缺乏明确的师承,只是从小多诵唐诗和《诗经》,因而在自己的作品中留下了痕
      迹。在诗、词两个方面,郭沫若更擅诗,词的功力相对不足。

      郭沫若一生的文学观包括诗学观似多有变化,就旧体诗而言,以1949年为界,前后两段
      在题材择选和艺术技巧手法的把握方面的差异相当明显。在前一段,他的诗作情感真挚
      ,笔力凝重,颇有风骨,如写于抗战时的《铭刀》:①

      刀征壮士魂,铁见丈夫节。

      蘸血叱龙蛇,草檄何须笔。

      即使是其他题材的作品,包括某些应酬之作,由于写得认真,所以也是比较精美的,如
      《解佩令·贺友人结婚》:②

      玄驹随磨,黄鹂辞树,幸双双比并成连理。国战方酣,看此夕月光如水。尚飘香,小庭
      桂蕊。

      暂忘塞北,不梦江南,听巴歌此间最美。柿子殷红,摘两个并成心字,代名儿,唤声你
      你。

      ①此诗写于1939年5月,收入《潮汐集·汐集》。②此诗写于1940年10月,收入《潮汐
      集·汐集》。

      而从后一阶段来看,类似风格的作品也不多见,大量的代之以一般的歌功颂德应酬唱和
      乃至单纯政治表态之作,晚年甚至还有明显的败笔一一《水调歌头·庆祝无产阶级文化
      大革命十周年》。①

      郭沫若晚年还有少许作品是外交题材的,如1975年为祝贺日中友协成立二十五周年而题
      赠的七绝:②

      月明中秋分外圆,长空万里舞婵娟。

      太平洋上波澜壮,共济同舟二五年。

      同样可惜的是,这类作品也缺乏以郭氏往日的才情而应有的诗意。

      形成上述情况的原因之一显然是:"五四"时期,郭沫若完全是以诗人身份写诗,在这之
      后,随着政治角色的变换,诗人的身份开始淡化,至1949年以来,则日见明显,以至完
      全作为政治性(?)人物以诗代文了,与之相适应,在诗歌的表现技巧手法上也就自觉不
      自觉地"以理入诗"了。写自由体新诗如此,写旧体诗也是如此。其实,类似的情况,在
      其他诗人身上也是存在的,只不过郭沫若的表现更典型一些。

      ①此诗写于1976年5月12日,刊《诗刊》H976年5月号。案:有的《郭沫若年谱》不记此
      条,似不可取。②转引自龚济民等编:《郭沫若年谱》(下),天津人民出版社版。

      讲到郭沫若旧体诗对于"五四"以来的旧体诗创作的影响,这一问题也较为复杂,但至少
      可以指出这样几点:(一)鉴于郭沫若确曾同时写过一些较好的旧体诗,又由于解放后他
      与毛泽东多有唱和,甚至毛泽东的作品公开发表前大都请郭氏润色,发表后往往又首先
      由郭氏作权威性的注解,因而人们一般公认郭沫若是诗艺造诣颇深的旧体诗家,有人也
      把这当作"旧诗优越论"的一个材料;(二)由于郭沫若在1949年以后发表的旧体诗(除若
      干较纯粹的纪游诗)大都是不耐读甚至很不成功的,所以人们又表示失望,这在事实上
      了损害了旧体诗的声誉;(三)在诗歌理论问题上,郭沫若整体坚持新诗"优越"论,并认
      定其为中国诗歌发展的方向,这是保持了他作为诗人--艺术家的良知,也对抑制不恰当
      的推崇旧体诗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起了积极的作用。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9.郁达夫:依旧缘情人绮靡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郁达夫(1896--1945),原名文,曾署名英生、荫生等,浙江富阳人。少年时代曾入杭州
      府中学,1913年随兄赴日,1919年入东京帝国大学,1921年参与发起"创造社",次年毕
      业后归国,在北大、武大等校任教,同时从事新文学活动,曾加入"左联"。抗战军兴,
      先在国统区从事抗战文学工作,1942年赴印尼,后为日本宪兵杀害。主要遗著辑为《郁
      达夫文集》,大部分旧体诗又被单独辑为《郁达夫诗词抄》,由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
      1月出版。另有佚诗若干,由单黎等辑注为《郁达夫早期诗作三十首》。

      郁达夫童年时即受诗学训练,9岁能赋诗,1915年在日本时已作诗在报刊发表,可知早
      有诗名。作为著名的新文学家,郁达夫以小说创作名世,但旧体诗写作似从未辍笔。在
      新文学家出身的旧诗家中,郁达夫似乎在旧诗上最有明显的师承,据他自己说:"我是
      始终以渔洋山人的神韵、晚唐与元诗的艳丽、六朝的潇洒为三一律。......明前后七才
      子的模仿盛唐,公安竟陵的不怪奇而直承白苏李贺孟郊一派时的好句,虽然也很喜欢,
      但总觉得不如晚唐元季的诗来得更有回味。"①据此看郁达夫的作品(尤其是早期之作)
      ,以诗而言,的确比较类似于晚唐李商隐等人的风格,如《春闺》:②

      梦来啼笑醒来羞,红似相思绿似愁。
      中酒情怀春作恶,落花庭院月如钩。
      妙年碧玉瓜初破,子夜铜屏影欲流。
      懒卷珠帘听燕语,泥他风度太温柔。

      许多语言和诗歌意象,也明显的从李诗中借来。再以词论,实则接近晚唐温飞卿,个中原因,主要在于郁氏的个性和气质特征与上述古代诗人有某种相似处。两者的结合,郁达夫的旧体诗总的特色情感浓烈而同时多有旧式情调。

      关于情感浓烈,这是郁达夫对于自己诗学观的一种实践。他曾说:"诗的实质,重在感
      情。思想在诗上所占的位置,就看它的能否激发情感而后定。若思想而不能酿成情绪,
      不能激动我们人类内在的感情全部,那么这一种思想,只可以称它为启发人智的科学,
      不能视它为文学,更不能称它为诗"。③关于多有旧式情调,这是郁达夫作品中客观存
      在的情况,例如他抗战前期发表在香港杂志上以他和王映霞纠纷为题材的诗词,连郭沫
      若也"公平地说,他实在超越了限度"。④


      当然,郁达夫的旧体诗中也有若干思想情调较为昂扬的作品,如《离乱杂诗》之二:⑤

      千里驰驱自觉痴,苦无灵药慰相思。
      归来海角求凰日,却似隆中抱膝时。
      一死何难仇未复,百身可赎我奚辞。
      会当立马扶桑顶,扫穴犁庭再誓师。

      由此看来,论及郁达夫的旧体诗及其对"五四"以来的旧体诗创作的影响,有必要指出如下有关联的几层意思:郁达夫的确擅旧体诗,但他的作品的思想艺术是可分析的,而基本倾向为陆机所说是"诗缘情而绮靡",似不值得过分颂扬;有人过分赞许郁达夫的"绮靡"之作,多少产生了消极影响。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10.臧克家:诗歌王国两面派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臧克家(1905一),山东诸城人。先后毕业于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和青岛大学。学生时代即
      写新诗,稍后以一系列新诗佳作闻名文坛。抗战以来投身抗日文学活动,又多有优秀新
      诗创作。1949年以后定居北京,曾任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长期主编《
      诗刊》。所著新诗集多种,旧体诗集有《忆向阳》和《藏克家旧体诗稿》,后者由武汉
      出版社于1988年7月出版,诗论著作有《学诗断想》和《克家论诗》。

      臧克家虽然幼年时曾随祖父和父亲吟旧诗,但这属于家庭文化环境影响问题,在旧中国
      为普遍现象。因此,臧克家从根本上说是喝"五四"新文学奶汁长大的典型的新诗人,他
      对旧诗的关注起因于50年代主编《诗刊》时发表了毛泽东诗词,自此宣布"我是一个两
      面派,新诗旧诗我都爱"。①但臧克家真正动手写作并发表旧诗,是在70年代初,时因"
      文革"而在干校劳动。所以,臧克家也是典型的以新诗人身份而反顾旧体诗者。

      平心而论,虽然臧克家的旧体诗(主要是《忆向阳》中的篇什)中有不少内容题材以及思
      想倾向因明显受时风侵蚀,至今已没有价值,但从一般的诗艺来说,大体还算不俗,因
      为他毕竟受过严格的诗学训练。

      ①《新诗旧诗我都爱》,收入《克家论诗》。

      另外,他的新诗既然受到古典诗歌和民歌的影响,这种影响的积极性自然也会反映到他
      的旧体诗创作中。唯其如此,他一方面承认自己的旧体诗"大体按照旧的格律,但有时
      破格,不以平仄自缚而致艺术失真",另一方而又不无自负地说起自己的写得不错的旧
      体诗还颇有"神来之笔",如《老黄牛》:①

      块块荒田水和泥,深翻细作走东西。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

      值得指出的是,尽管臧克家在整体上是新旧诗均爱之的"两面派",但从近年来的言论看
      ,其亦新亦旧的折中立场似有向旧诗一方倾斜的情况。例如,他曾明确表示:"有些境
      界,用新诗写出来淡而无味,如果出之以旧体,可能成为精品",举出的例证之一甚至
      是他本人的诗句,如"诗情不似潮有信,夜半灯花几度红"。②这样的意见显然缺乏说服
      力,因为人们可以同样的逻辑方法来论证:有些境界,某些情绪,只有出之于新诗而旧
      诗根本难以准确表现。

      由于讲到臧克家对于本时期的旧体诗创作的影响,最基本的一点是,有人把"臧克家(反
      顾旧诗)现象"当成了再一次贬新诗而扬旧诗的典型例证,如有人就这样说:臧克家等人
      的"重新选择(旧诗),即'转向'"的原因和价值意义,"并不仅仅是因为新体诗多弊端,
      更重要的是为了利用旧形式,继承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以创造一代新声",并且断言
      :"当新体诗未能为艺术家表现真实提供'正确的形式'之时,艺术家从传统文化的宝库
      中另行寻找'正确的形式',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①此诗写于1975年,收入《臧克家旧体诗稿》。②臧克家:《自道甘苦学旧诗》,即《
      臧克家旧体诗稿》之"自序",原刊《诗刊》1988年第4期。

      "①此语虽短,涉及事大,以"非正确的形式"为新诗下恶谥,这可能是新诗人出身的又
      主要是由新诗创作名重文坛的臧克家所始料不及的。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灯花》臧克家:“窗外潇潇聆雨声,朦胧榻上睡难成。诗情不似潮有信,夜半灯花几度红“。
    • sofa
    • 1949年是新旧文学的分水,尽管54以来的新文化轰轰烈烈,但真正给传统彻底打击的是政治
      • 新文学家自己写作旧体诗,却又殷切地盼望青年人不要再学做旧体诗,这个是矛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