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7.郭沫若:瑶琴弦断有谁听
郭沫若(1892--1978),原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四川乐山人。幼年在家乡入新式学
堂,1913年赴日留学,1918年升入九州帝国大学医科,1921年又在日本发起组织新文学
社团"创造社",1923年毕业回国正式弃医从文,专事新文学活动,稍后赴广州任广东大
学文学院院长,随即投笔从戎,参加北伐战争。之后流亡日本,抗战军兴后返国,曾任
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厅长。1949年以来,先后任全国文联主席、中国科学院院长、政务院
副总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以及全国政协副主席等,又任中共中央委员。全部遗著被辑
为《郭沫若全集》,其中的文学卷兼收新诗和旧体诗集多种,旧诗的通行本为《郭沫若
诗词选》。
郭沫若自幼学诗,从1年起就留下诗作,留日时期,因受"五四"新文学运动感染而写新
诗,以新诗集《女神》名重天下,实为中国新诗的奠基者和代表性诗人之一。但他在写
新诗的同时也不断写旧诗,并且时有公开发表,因而也是"五四"以来最有影响的旧诗家
之一,据《郭沫若旧体诗词系年注释》,有旧体诗词1400余首。
如果说郭沫若的新诗主要受泰戈尔、海涅、惠特曼等外国诗人的影响的话,那么他的旧
体诗则缺乏明确的师承,只是从小多诵唐诗和《诗经》,因而在自己的作品中留下了痕
迹。在诗、词两个方面,郭沫若更擅诗,词的功力相对不足。
郭沫若一生的文学观包括诗学观似多有变化,就旧体诗而言,以1949年为界,前后两段
在题材择选和艺术技巧手法的把握方面的差异相当明显。在前一段,他的诗作情感真挚
,笔力凝重,颇有风骨,如写于抗战时的《铭刀》:①
刀征壮士魂,铁见丈夫节。
蘸血叱龙蛇,草檄何须笔。
即使是其他题材的作品,包括某些应酬之作,由于写得认真,所以也是比较精美的,如
《解佩令·贺友人结婚》:②
玄驹随磨,黄鹂辞树,幸双双比并成连理。国战方酣,看此夕月光如水。尚飘香,小庭
桂蕊。
暂忘塞北,不梦江南,听巴歌此间最美。柿子殷红,摘两个并成心字,代名儿,唤声你
你。
①此诗写于1939年5月,收入《潮汐集·汐集》。②此诗写于1940年10月,收入《潮汐
集·汐集》。
而从后一阶段来看,类似风格的作品也不多见,大量的代之以一般的歌功颂德应酬唱和
乃至单纯政治表态之作,晚年甚至还有明显的败笔一一《水调歌头·庆祝无产阶级文化
大革命十周年》。①
郭沫若晚年还有少许作品是外交题材的,如1975年为祝贺日中友协成立二十五周年而题
赠的七绝:②
月明中秋分外圆,长空万里舞婵娟。
太平洋上波澜壮,共济同舟二五年。
同样可惜的是,这类作品也缺乏以郭氏往日的才情而应有的诗意。
形成上述情况的原因之一显然是:"五四"时期,郭沫若完全是以诗人身份写诗,在这之
后,随着政治角色的变换,诗人的身份开始淡化,至1949年以来,则日见明显,以至完
全作为政治性(?)人物以诗代文了,与之相适应,在诗歌的表现技巧手法上也就自觉不
自觉地"以理入诗"了。写自由体新诗如此,写旧体诗也是如此。其实,类似的情况,在
其他诗人身上也是存在的,只不过郭沫若的表现更典型一些。
①此诗写于1976年5月12日,刊《诗刊》H976年5月号。案:有的《郭沫若年谱》不记此
条,似不可取。②转引自龚济民等编:《郭沫若年谱》(下),天津人民出版社版。
讲到郭沫若旧体诗对于"五四"以来的旧体诗创作的影响,这一问题也较为复杂,但至少
可以指出这样几点:(一)鉴于郭沫若确曾同时写过一些较好的旧体诗,又由于解放后他
与毛泽东多有唱和,甚至毛泽东的作品公开发表前大都请郭氏润色,发表后往往又首先
由郭氏作权威性的注解,因而人们一般公认郭沫若是诗艺造诣颇深的旧体诗家,有人也
把这当作"旧诗优越论"的一个材料;(二)由于郭沫若在1949年以后发表的旧体诗(除若
干较纯粹的纪游诗)大都是不耐读甚至很不成功的,所以人们又表示失望,这在事实上
了损害了旧体诗的声誉;(三)在诗歌理论问题上,郭沫若整体坚持新诗"优越"论,并认
定其为中国诗歌发展的方向,这是保持了他作为诗人--艺术家的良知,也对抑制不恰当
的推崇旧体诗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起了积极的作用。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郭沫若(1892--1978),原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四川乐山人。幼年在家乡入新式学
堂,1913年赴日留学,1918年升入九州帝国大学医科,1921年又在日本发起组织新文学
社团"创造社",1923年毕业回国正式弃医从文,专事新文学活动,稍后赴广州任广东大
学文学院院长,随即投笔从戎,参加北伐战争。之后流亡日本,抗战军兴后返国,曾任
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厅长。1949年以来,先后任全国文联主席、中国科学院院长、政务院
副总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以及全国政协副主席等,又任中共中央委员。全部遗著被辑
为《郭沫若全集》,其中的文学卷兼收新诗和旧体诗集多种,旧诗的通行本为《郭沫若
诗词选》。
郭沫若自幼学诗,从1年起就留下诗作,留日时期,因受"五四"新文学运动感染而写新
诗,以新诗集《女神》名重天下,实为中国新诗的奠基者和代表性诗人之一。但他在写
新诗的同时也不断写旧诗,并且时有公开发表,因而也是"五四"以来最有影响的旧诗家
之一,据《郭沫若旧体诗词系年注释》,有旧体诗词1400余首。
如果说郭沫若的新诗主要受泰戈尔、海涅、惠特曼等外国诗人的影响的话,那么他的旧
体诗则缺乏明确的师承,只是从小多诵唐诗和《诗经》,因而在自己的作品中留下了痕
迹。在诗、词两个方面,郭沫若更擅诗,词的功力相对不足。
郭沫若一生的文学观包括诗学观似多有变化,就旧体诗而言,以1949年为界,前后两段
在题材择选和艺术技巧手法的把握方面的差异相当明显。在前一段,他的诗作情感真挚
,笔力凝重,颇有风骨,如写于抗战时的《铭刀》:①
刀征壮士魂,铁见丈夫节。
蘸血叱龙蛇,草檄何须笔。
即使是其他题材的作品,包括某些应酬之作,由于写得认真,所以也是比较精美的,如
《解佩令·贺友人结婚》:②
玄驹随磨,黄鹂辞树,幸双双比并成连理。国战方酣,看此夕月光如水。尚飘香,小庭
桂蕊。
暂忘塞北,不梦江南,听巴歌此间最美。柿子殷红,摘两个并成心字,代名儿,唤声你
你。
①此诗写于1939年5月,收入《潮汐集·汐集》。②此诗写于1940年10月,收入《潮汐
集·汐集》。
而从后一阶段来看,类似风格的作品也不多见,大量的代之以一般的歌功颂德应酬唱和
乃至单纯政治表态之作,晚年甚至还有明显的败笔一一《水调歌头·庆祝无产阶级文化
大革命十周年》。①
郭沫若晚年还有少许作品是外交题材的,如1975年为祝贺日中友协成立二十五周年而题
赠的七绝:②
月明中秋分外圆,长空万里舞婵娟。
太平洋上波澜壮,共济同舟二五年。
同样可惜的是,这类作品也缺乏以郭氏往日的才情而应有的诗意。
形成上述情况的原因之一显然是:"五四"时期,郭沫若完全是以诗人身份写诗,在这之
后,随着政治角色的变换,诗人的身份开始淡化,至1949年以来,则日见明显,以至完
全作为政治性(?)人物以诗代文了,与之相适应,在诗歌的表现技巧手法上也就自觉不
自觉地"以理入诗"了。写自由体新诗如此,写旧体诗也是如此。其实,类似的情况,在
其他诗人身上也是存在的,只不过郭沫若的表现更典型一些。
①此诗写于1976年5月12日,刊《诗刊》H976年5月号。案:有的《郭沫若年谱》不记此
条,似不可取。②转引自龚济民等编:《郭沫若年谱》(下),天津人民出版社版。
讲到郭沫若旧体诗对于"五四"以来的旧体诗创作的影响,这一问题也较为复杂,但至少
可以指出这样几点:(一)鉴于郭沫若确曾同时写过一些较好的旧体诗,又由于解放后他
与毛泽东多有唱和,甚至毛泽东的作品公开发表前大都请郭氏润色,发表后往往又首先
由郭氏作权威性的注解,因而人们一般公认郭沫若是诗艺造诣颇深的旧体诗家,有人也
把这当作"旧诗优越论"的一个材料;(二)由于郭沫若在1949年以后发表的旧体诗(除若
干较纯粹的纪游诗)大都是不耐读甚至很不成功的,所以人们又表示失望,这在事实上
了损害了旧体诗的声誉;(三)在诗歌理论问题上,郭沫若整体坚持新诗"优越"论,并认
定其为中国诗歌发展的方向,这是保持了他作为诗人--艺术家的良知,也对抑制不恰当
的推崇旧体诗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起了积极的作用。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