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世上人家 ------ 记电影《天水围的日与夜》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对生活中一贯被我忽略的很多细节有了兴趣,继而产生出一种使人柔软的珍爱之情来:比如木质丝滑的家具,比如一道家常菜,再比如认认真真地请客吃饭,或隆重地度过一个传统节日。。。眼下流行把这种感觉命名为“人文关怀”,一种对生活本身和千百年来蕴含其中的艺术,所持有的深厚情怀。

许鞍华《天水围的日与夜》,便是这样一部恬静温厚,却光阴浩瀚的电影。

故事讲述寡妇贵姐和儿子相依为命的生活,以及天水围,这个香港最平民化的一角,平淡不过的寻常岁月。一开始缓慢的节奏和琐碎的细节描写,几乎叫人昏昏欲睡,但就在那些慢条斯理的买菜,做饭,上班,下班的白描镜头中,贵姐,安仔,老太,和亲戚们,一张张本来模糊无奇的面孔却渐渐清晰,浮凸出来。。。构成了一幅如《清明上河图》般,乡土,细腻,风情缱绻的图画。

因为拮据,贵姐自有一套生活的精细。比如买报纸,在这个香港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符号情节上,贵姐为了附赠的一包纸巾,会叮嘱儿子安仔多走几步去别家买。就是这样“抠门”的贵姐,却在和梁老太及亲戚的交往中,尽量显得大方得体,不计钱财。除了对孤寡的梁老太怀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悲悯外,更深的,却是一种清贫人家的志气。

人活于世,理应端庄。珍惜自己的一针一线,不乞他人一毫一厘,方可以从寒微中炼出一层底气。这叫做尊严的东西,正是人们于苦难中唯一可以依赖,可以照亮前路的力量。

和国外回来度假的表姐妹相比,安仔显得特别安静,甚至有点木讷,乏味,不是真的因为对聚会,唱K和打麻将没有兴趣,而是懂得,节省是他唯一能尽的孝顺。同样,跟依赖于儿子们的贵姐母亲,嚷嚷着这不舒服,那不受用,非要吃燕窝鱼翅相比,孤寡的梁老太,无论是去商场求职,还是赠香菇谢贵姐的细节,都体现出她拖着孤老之躯,却一丝不苟坚守着的体面和志气。这在许鞍华的眼中,无疑是“天水围”暗藏的可贵品质。

影片中多次出现吃饭的画面,正是中国人,尤其是南粤港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道场景。贵姐家的饭桌上,总是那么一两道素淡的菜肴,唯一一次出现乳鸽,还是头天和有钱的亲戚聚餐时打包回来的。但每餐饭,贵姐都吃得格外香。饭桌,也是她劳碌终日后,唯一可以和儿子亲近,哪怕是以沉默的方式相依的地方。鲍起静为角色设计出一种斜往上看的眼神,显得特别享受,有滋有味的样子。“辛苦找来快活吃”,中国人自古求生不易,所以在这个“吃”上演绎出博大精深的文化与感情来:家人团聚饭桌边,粗茶淡饭,几句家常,是收获,是朝仪;亦心酸,亦安乐。

吃饭的片段,每每以镜头移向窗外万家灯火为结束,尤其影片末尾,更配以“明月千里寄相思”的怀旧音乐,使这层寓意更为明显。

静水起微澜。全片的几处高潮“泪点”,亦处理得朴素无华。一处是安仔送舅舅出门,被问起成绩如何。舅舅说“如果考不上,就出国念吧,钱不用担心,我和你二舅出”。贵姐十四岁就外出做工,资助两个弟弟学成发达,自己却寒门守寡,不愿依附娘家,她倔强沉默的性格,甚至造成母子和姐弟间多年的隔膜,所以在影片前半部,亲戚们总给人一种世态炎凉的感觉,直到此处,一句话才把藏在心底的感恩,铭记,信义。。。这些东西轻轻带出。“学校有减免,应该考得上吧”,安仔的回答依旧是那么含蓄,维护着小心翼翼的自尊心。。。“天水围”的精神,于此再次展露出来。

另外一处,梁老太盼望见到自己在世上唯一的亲人,她的外孙,以至彻夜难眠。节俭度日的老太,拿出积蓄买了黄金首饰,想送给已经再婚的女婿,希望得到亲人的养老送终,却被拒绝。失望归来的路上,相陪的贵姐收下这些象征老太一生辛劳与希望的首饰,简单一句“将来你有用钱的时候,我来安排”,引出了最后母子和老太合为一家,相扶相持的结局,其中深厚的同情心,清贫中不曾放弃的善良,令人动容。

最后,贵姐终于去医院看望了关系疏远的母亲。这时插入了一段记录香港发展历史的黑白影片,那些书写这个城市传奇的普通香港人,留在时光中忙碌的身影,映射出贵姐勤劳自立,奉献给家人的一生,她流逝的青春,无数孤寂的日与夜,放弃和坚持过的梦想,一切无声胜有声,尽在眼前。。。。。。母亲叹一句“做人好难啊。”贵姐答一句“又有多难呢?”守着知恩图报,与人为善,自尊自立。。。这些人间的道理,纵然再难,贵姐那样的人们亦能活得心安,喜乐。。。。。。“又能有多难呢?”这正是芸芸香港人,中国人历尽沧桑,却能番然重生的骄傲和哲学。

从《客途秋恨》,《女人四十》,《半生缘》,《千言万语》。。。到《天水围的日与夜》,许鞍华以她女性的敏感,说不尽的千言万语,满满的同情和诚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悲欢离合的故事。看她的电影,很容易联想起另一个草根片导演:贾樟柯。可是两者相比,我更欣赏许鞍华对生活本来面目的尊重,喜悦。她拥有那种“不打扰角色”,不借尸还魂用角色说自己,不在电影里处处刻下“某导演到此一游”的朴素品质。

记得许鞍华在凭借此片领取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时候,有一番感言:年轻的时候,觉得去嘎纳拿奖最威风;年纪大了,才觉得从自己人手里拿奖更开心。。。这些话从年过花甲的许鞍华嘴里说出来,充满了对生活的理解和热情。。。跟厚泽他人的贵姐一样,正是这些真心实意工作,生活,并从中领悟的人们,才谱写出了一段又一段,世上人家,最平凡的传奇。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心情随笔 / 世上人家 ------ 记电影《天水围的日与夜》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对生活中一贯被我忽略的很多细节有了兴趣,继而产生出一种使人柔软的珍爱之情来:比如木质丝滑的家具,比如一道家常菜,再比如认认真真地请客吃饭,或隆重地度过一个传统节日。。。眼下流行把这种感觉命名为“人文关怀”,一种对生活本身和千百年来蕴含其中的艺术,所持有的深厚情怀。

    许鞍华《天水围的日与夜》,便是这样一部恬静温厚,却光阴浩瀚的电影。

    故事讲述寡妇贵姐和儿子相依为命的生活,以及天水围,这个香港最平民化的一角,平淡不过的寻常岁月。一开始缓慢的节奏和琐碎的细节描写,几乎叫人昏昏欲睡,但就在那些慢条斯理的买菜,做饭,上班,下班的白描镜头中,贵姐,安仔,老太,和亲戚们,一张张本来模糊无奇的面孔却渐渐清晰,浮凸出来。。。构成了一幅如《清明上河图》般,乡土,细腻,风情缱绻的图画。

    因为拮据,贵姐自有一套生活的精细。比如买报纸,在这个香港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符号情节上,贵姐为了附赠的一包纸巾,会叮嘱儿子安仔多走几步去别家买。就是这样“抠门”的贵姐,却在和梁老太及亲戚的交往中,尽量显得大方得体,不计钱财。除了对孤寡的梁老太怀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悲悯外,更深的,却是一种清贫人家的志气。

    人活于世,理应端庄。珍惜自己的一针一线,不乞他人一毫一厘,方可以从寒微中炼出一层底气。这叫做尊严的东西,正是人们于苦难中唯一可以依赖,可以照亮前路的力量。

    和国外回来度假的表姐妹相比,安仔显得特别安静,甚至有点木讷,乏味,不是真的因为对聚会,唱K和打麻将没有兴趣,而是懂得,节省是他唯一能尽的孝顺。同样,跟依赖于儿子们的贵姐母亲,嚷嚷着这不舒服,那不受用,非要吃燕窝鱼翅相比,孤寡的梁老太,无论是去商场求职,还是赠香菇谢贵姐的细节,都体现出她拖着孤老之躯,却一丝不苟坚守着的体面和志气。这在许鞍华的眼中,无疑是“天水围”暗藏的可贵品质。

    影片中多次出现吃饭的画面,正是中国人,尤其是南粤港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道场景。贵姐家的饭桌上,总是那么一两道素淡的菜肴,唯一一次出现乳鸽,还是头天和有钱的亲戚聚餐时打包回来的。但每餐饭,贵姐都吃得格外香。饭桌,也是她劳碌终日后,唯一可以和儿子亲近,哪怕是以沉默的方式相依的地方。鲍起静为角色设计出一种斜往上看的眼神,显得特别享受,有滋有味的样子。“辛苦找来快活吃”,中国人自古求生不易,所以在这个“吃”上演绎出博大精深的文化与感情来:家人团聚饭桌边,粗茶淡饭,几句家常,是收获,是朝仪;亦心酸,亦安乐。

    吃饭的片段,每每以镜头移向窗外万家灯火为结束,尤其影片末尾,更配以“明月千里寄相思”的怀旧音乐,使这层寓意更为明显。

    静水起微澜。全片的几处高潮“泪点”,亦处理得朴素无华。一处是安仔送舅舅出门,被问起成绩如何。舅舅说“如果考不上,就出国念吧,钱不用担心,我和你二舅出”。贵姐十四岁就外出做工,资助两个弟弟学成发达,自己却寒门守寡,不愿依附娘家,她倔强沉默的性格,甚至造成母子和姐弟间多年的隔膜,所以在影片前半部,亲戚们总给人一种世态炎凉的感觉,直到此处,一句话才把藏在心底的感恩,铭记,信义。。。这些东西轻轻带出。“学校有减免,应该考得上吧”,安仔的回答依旧是那么含蓄,维护着小心翼翼的自尊心。。。“天水围”的精神,于此再次展露出来。

    另外一处,梁老太盼望见到自己在世上唯一的亲人,她的外孙,以至彻夜难眠。节俭度日的老太,拿出积蓄买了黄金首饰,想送给已经再婚的女婿,希望得到亲人的养老送终,却被拒绝。失望归来的路上,相陪的贵姐收下这些象征老太一生辛劳与希望的首饰,简单一句“将来你有用钱的时候,我来安排”,引出了最后母子和老太合为一家,相扶相持的结局,其中深厚的同情心,清贫中不曾放弃的善良,令人动容。

    最后,贵姐终于去医院看望了关系疏远的母亲。这时插入了一段记录香港发展历史的黑白影片,那些书写这个城市传奇的普通香港人,留在时光中忙碌的身影,映射出贵姐勤劳自立,奉献给家人的一生,她流逝的青春,无数孤寂的日与夜,放弃和坚持过的梦想,一切无声胜有声,尽在眼前。。。。。。母亲叹一句“做人好难啊。”贵姐答一句“又有多难呢?”守着知恩图报,与人为善,自尊自立。。。这些人间的道理,纵然再难,贵姐那样的人们亦能活得心安,喜乐。。。。。。“又能有多难呢?”这正是芸芸香港人,中国人历尽沧桑,却能番然重生的骄傲和哲学。

    从《客途秋恨》,《女人四十》,《半生缘》,《千言万语》。。。到《天水围的日与夜》,许鞍华以她女性的敏感,说不尽的千言万语,满满的同情和诚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悲欢离合的故事。看她的电影,很容易联想起另一个草根片导演:贾樟柯。可是两者相比,我更欣赏许鞍华对生活本来面目的尊重,喜悦。她拥有那种“不打扰角色”,不借尸还魂用角色说自己,不在电影里处处刻下“某导演到此一游”的朴素品质。

    记得许鞍华在凭借此片领取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时候,有一番感言:年轻的时候,觉得去嘎纳拿奖最威风;年纪大了,才觉得从自己人手里拿奖更开心。。。这些话从年过花甲的许鞍华嘴里说出来,充满了对生活的理解和热情。。。跟厚泽他人的贵姐一样,正是这些真心实意工作,生活,并从中领悟的人们,才谱写出了一段又一段,世上人家,最平凡的传奇。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Sofa! 谢谢分享! 不错的影评, 有机会要找来看看 ...
    • 写地真好。让不爱看电影的我也动了心。
    • 未看电影,单读此文已是一种享受,对港人及南粤文化踏实自尊精神的理解,犹为精到。文如珠玉,稍加贯穿安排则更佳。
      • 楼上的影评比电影好看多了,非常boring低成本的制作,大众是欣赏不来的。
    • 谢谢分享,我也要看看。
    • 许鞍华是我喜欢的导演之一。《大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老女人的悲凉淋漓尽致。电影最后斯琴高娃坐在菜市场啃凉馒头,大姨妈终于认识并服从了生活。《得闲炒饭》不如大姨妈驾驭得顺手,是个皆大欢喜的片子。《天水围》看了几次,每次看一点,睡前躺床上享受一份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