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作为科普,这篇文章逻辑过程基本清晰,比如用枚举概率归纳法(probabilistic inductive logic)来引出一个严格意义的scientific hypothesis:三峡工程大幅增加地震的风险。-rerth2010(walker);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您强调“字字有出处”,但为何对文章的逻辑视而不见?是否对科学/方法论的理解有盲点、有失偏颇?

文章以应力原理作为background axiom来构建“蓄水盘”模型,用“古长江断裂层”的数据去支持地震断裂带的风险。
逻辑如下:
1、长江科考的发现,
a. 九蜿溪断裂、于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之间,地面 以下2500米有断层存在。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资源保护局前局长翁立达教授指出“在第二库段仙女山断裂、九畹溪断裂、建始断裂北延和秭归盆 地西缘一些小断层的交会部位,有可能诱发水库地震”。The probability of this premise can be estimated.
b.古长江已证实抬升为1250米,而三峡工程论证报告使用的抬升高度仅300米,对于论证地壳活动性属严重失误——by参与过多次长江科考、有“世界河王”美誉的杨联康(国家国土资源部研究员)The probability of this premise can be estimated.
c.三峡坝址是坚固的花岗岩地质,那从这往上不过几十公里的巴东,却是有名的地质破碎地震带。三峡工程改变的、成库后地表要 承受的,绝不是只有三峡大坝那点“坚固的花岗岩地质”。——显然三峡工程论证报告有论证过三峡坝址的风险,所以也可以论证整个库区的风险。The probability of this premise can be estimated.
2、古盐井突然发生强烈天然气井喷(correlation is considered to be relative low in the listed premises)

3、大坝以西直线距离80公里巴东小溪河西岸马鬃山村,发生了烈度为2.5级左右的地震(correlation is considered to be relative low)

4、三天后,距大坝以西直线距离300多公里长江北岸开县天然气发生井喷(correlation is considered to be relative low)

5、库容为393亿立 方,是此前库容的三倍多,相应来说,对地表地层的压力也增大了几倍(correlation is considered to be relative media)

6、监测结果显示,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以来,三峡地区微震活动频度明显增加(correlation is considered to be relative high)

7、一个地质学者告诉我:“蓄水三年间发生这些变故的时间。。。等于说在地质的时间里,蓄水才一秒钟,地下就发生反应了”。(correlation is considered to be relative high)

第1点的3个premises已经可以支持一个严格意义的scientific hypothesis,其他的增加说服力。What do you expect more for this hypothesis?

综上所述,作为一个假说,此文逻辑上站得住脚。
在实验证实之前,可能性有多高,接受与否,见仁见智。但如果天府之国一亿人口的四川盆地变成地震频发带( touch the wood),岂非代价太大?这不就是记者希望避免的吗?
<本文发表于: 相约加拿大:枫下论坛 www.rolia.net/f >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沙龙 / 谈天说地 / 作为科普,这篇文章逻辑过程基本清晰,比如用枚举概率归纳法(probabilistic inductive logic)来引出一个严格意义的scientific hypothesis:三峡工程大幅增加地震的风险。-rerth2010(walker);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您强调“字字有出处”,但为何对文章的逻辑视而不见?是否对科学/方法论的理解有盲点、有失偏颇?

    文章以应力原理作为background axiom来构建“蓄水盘”模型,用“古长江断裂层”的数据去支持地震断裂带的风险。
    逻辑如下:
    1、长江科考的发现,
    a. 九蜿溪断裂、于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之间,地面 以下2500米有断层存在。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资源保护局前局长翁立达教授指出“在第二库段仙女山断裂、九畹溪断裂、建始断裂北延和秭归盆 地西缘一些小断层的交会部位,有可能诱发水库地震”。The probability of this premise can be estimated.
    b.古长江已证实抬升为1250米,而三峡工程论证报告使用的抬升高度仅300米,对于论证地壳活动性属严重失误——by参与过多次长江科考、有“世界河王”美誉的杨联康(国家国土资源部研究员)The probability of this premise can be estimated.
    c.三峡坝址是坚固的花岗岩地质,那从这往上不过几十公里的巴东,却是有名的地质破碎地震带。三峡工程改变的、成库后地表要 承受的,绝不是只有三峡大坝那点“坚固的花岗岩地质”。——显然三峡工程论证报告有论证过三峡坝址的风险,所以也可以论证整个库区的风险。The probability of this premise can be estimated.
    2、古盐井突然发生强烈天然气井喷(correlation is considered to be relative low in the listed premises)

    3、大坝以西直线距离80公里巴东小溪河西岸马鬃山村,发生了烈度为2.5级左右的地震(correlation is considered to be relative low)

    4、三天后,距大坝以西直线距离300多公里长江北岸开县天然气发生井喷(correlation is considered to be relative low)

    5、库容为393亿立 方,是此前库容的三倍多,相应来说,对地表地层的压力也增大了几倍(correlation is considered to be relative media)

    6、监测结果显示,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以来,三峡地区微震活动频度明显增加(correlation is considered to be relative high)

    7、一个地质学者告诉我:“蓄水三年间发生这些变故的时间。。。等于说在地质的时间里,蓄水才一秒钟,地下就发生反应了”。(correlation is considered to be relative high)

    第1点的3个premises已经可以支持一个严格意义的scientific hypothesis,其他的增加说服力。What do you expect more for this hypothesis?

    综上所述,作为一个假说,此文逻辑上站得住脚。
    在实验证实之前,可能性有多高,接受与否,见仁见智。但如果天府之国一亿人口的四川盆地变成地震频发带( touch the wood),岂非代价太大?这不就是记者希望避免的吗?
    <本文发表于: 相约加拿大:枫下论坛 www.rolia.net/f >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walker兄得质疑很不错。受教了。只是埋在帖子的深处可惜了。所以我自做主张,作为新帖发表。原文题目太长,所以我cut/Paste部分到内文里了。以下是我的答复。讨厌这个话题的就不要看了。
      我同意记者的文章提出了有意义的科学假设,但如果是假设,就可以证实,也可以证伪。作者取名“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三峡”好像是确凿无疑的论断了。这是不是误导?

      而且作者是个记者,他如果真有怀疑,应该请教专家。记者的天职是传播媒介,不是制造新闻。如果说他是兼职地质学家,应该首先将他的文章送给同行审议。不是放在网上误导他人。
      • 把主要内容和有强烈争议的话拿出来是一种有根据的讨论方法, 我是很赞同的.我也很同意没兴趣的不要近来,, 没人强迫你们.你们也不能强迫我跟你们的贴子, 我保证, 说的不好请指教啊.
        • 欢迎讨论。
      • 1."我同意记者的文章提出了有意义的科学假设,...作者取名“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三峡”好像是确凿无疑的论断了。这是不是误导?"---你可以质疑标题,但说整片文章是造谣和说谎就太过分了.. 这是我的意见,
        • 文章作者说告诉我们三峡的真相。walker兄说文中的逻辑可以算是”科学假说“,这点我也同意。但是把假说说成确定无疑的”真相“,而且没有任何声明表示结论没有经过证实的。是不是造谣?
          • 你把这几个词汇用的太熟了, 动不动就用造谣, 有些有争论至少不是定论.我觉得你最好能用事实科学去反驳, 而不是泛泛而谈的说别人造谣.
      • 2. "记者的天职是传播媒介不是制造新闻不是放在网上误导他人。"---你不知道他是否请教过专家, 放在网上和"制造新闻""误导他人"都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这反而是记者的职责, 其他记者也可以反驳. 这才是媒体的作用. 如果记者都100%正确, 那这世界就不存在媒体了,
        仅仅存在科学专著.
        • 谁要记者正确了。我反复强调记者的天职是传播信息,不是制造信息。老兄引用我的说话,请完整引用,不要断章取义。对我的说话的意思,请完全照字面理解,不要引申歪曲。
          • "传播信息"也包括传播不同的信息,而不仅仅是一种信息 因此,你又在用制造信息来反驳也没力量,记者很多时候不能或没有责任去分辨别人的信息.没有一个记者能做到.也没有一个媒体能做到, 因此,不能把不确定的说是造谣. 你可以质疑别人的"真相",大白但并不等于别人就是造谣.
      • 如切如磋,互相学习,我也提高不少。“记者的真实”也是他自己眼中的真实——opinion而已,自由讨论的环境下,对不对可以辩论,咱们网上也就多点对练素材:) 不过,三峡要认真对待,可惜我们也就只能说说。
        • +1
    • 所谓科普,就是把确定的科学理论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大众可以理解。你都说了是“科学假设”,还没有定论。怎么科普法?
      • Einstein's General relativity 还只是hypothesis:) 所以说科普并非离谱。
        • 这个你错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经过试验证实的理论。我们日常用的GPS就要用到它。
          • 是有试验支持Einstein's General relativity,但还有很多人抱怀疑的态度(包括我),它的certainty现在还是见仁见智,是否有什么样的边界条件还有待确认。
            • NASA 刚刚结束的一个项目就是证明相对论的,好像不到一个月前的事,看来科普任重而道远啊:)还有一句话就是万宝全书缺个角
              • 您“科普”我,我也“科普”您:) 答复如下面。
                • 您没有必要把自己放在特殊的地位上, 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的方法, 不要用您的车轱辘话来证明什么,因为那不可能证明任何东西。关于相对论的证明, 请看链接
                  • 哪句话我将自己放在特殊的地位上?我引用的“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的方法”都有根据啊。“关于相对论的证明”,请先看我提供的link,我也有说“是有试验支持Einstein's General relativity”。其他的就不回的。
                    • 您只认知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而不正视实践证明的理论,也就是您把自己放在永远正确的位置,很抱歉,无法跟您这么伟大的人讨论
            • 对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验证是广泛全面的。如果这样你还不满意,很难想象你会觉得那个记者的假设是个好的科学假设。
              • However, unanswered questions remain, the most fundamental being how general relativity can be reconciled with the laws of quantum physics to produce a complete and self-consistent theory of quantum gravity.
              • 不过,仍然有一些问题至今未能解决,典型的即是如何将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物理的定律统一起来,从而建立一个完备并且自洽的量子引力理论。
              • 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是二十世纪两个非常成功的理论,但令人惊讶的是这两个理论在现有的框架下是相冲突的。
              • 爱因斯坦在生命的最后30年里一直在寻找统一场论——一个能在单独的包罗万象的协和的数学框架下描写自然界所有力的理论。
              • 看来,您比爱因斯坦对广义相对论更满意 :)——物理界花了几十年搞了些个“弦理论”、“M理论”岂非没事找事干?我也花过1年时间试图理解为什么“引力波”在微粒间找不到,您给个答案吧,让我从此将广义相对论看成和狭义相对论一样的理论?
                • 一个科学理论总有它的适用范围的,只要在他的限定范围有效他就是一个科学的理论。广义相对论很多预言都经过证实,确实是公认的科学理论。他确实不能和量子力学统一,但是这不影响他的有效性。
                  即使将来找到了统一的理论,广义相对论也还是科学理论。正如牛顿力学现在还是科学理论一样。

                  反过来说,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不能统一,为什么不说是量子力学错了?

                  正因为两个理论都有效,但是不统一,所以物理界要想办法使他们复合。如果有任何一丁点对相对论的怀疑,为什么物理界不抛弃它,干脆量子力学一统江湖?
                  • 您找到广义相对论的适用范围了吗?它的有效性在哪里?
                    • 我又不是物理学家,我告诉你答案,你会相信?有效性,适用范围找教科书吧。
                      • 如果教科书里面有,广义相对论的适用范围找到了,我那有根据去“抱怀疑的态度”?爱因斯坦在生命的最后30年里一直在寻找统一场论就完全没有必要了。
                        • 没找到适用范围?你这么说,你的gps定位你是不相信的了?
                          • 光辉同志,其他的我不知道,这个GPS我是再熟悉不过了。可以说GPS和广义相对论没有任何关系。直接证实广义相对论的是我们观测到的红移现象。
                            • 谢谢斧正。
                            • 没有关系?网上随便一搜就大把文章. 很可惜,这么好的科普只能藏在帖子深处。移出来吧,有怕删除。就放在这里吧。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GPS卫星以每小时14000千米的速度绕地球飞行。根据狭义相对论,当物体运动时,时间会变慢,运动速度越快,时间就越慢。因此在地球上看GPS卫星,它们携带的时钟要走得比较慢,用狭义相对论的公式可以计算出,每天慢大约7微秒。

                              GPS卫星位于距离地面大约2万千米的太空中。根据广义相对论,物质质量的存在会造成时空的弯曲,质量越大,距离越近,就弯曲得越厉害,时间则会越慢。受地球质量的影响,在地球表面的时空要比GPS卫星所在的时空更加弯曲,这样,从地球上看,GPS卫星上的时钟就要走得比较快,用广义相对论的公式可以计算出,每天快大约45微秒。

                              在同时考虑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后,GPS卫星时钟每天还要快上大约38微秒,这似乎微不足道,但是如果我们考虑到GPS系统必须达到的时间精度是纳秒级的,这个误差就非常可观了(38微秒等于38000纳秒)。如果不校正的话,GPS系统每天将会累积大约10千米的定位误差,是没有用的。为此,在GPS卫星发射前,要先把其时钟的走动频率调慢100亿分之4.465,把10.23兆赫调为10.22999999543兆赫。此外,GPS卫星的运行轨道并非完美的圆形,与地面的距离和运行速度会有所变化,如果轨道偏心率为0.02,时间就会有46纳秒的误差。由于地球的自转,GPS导航仪在地球表面上的位移也会产生误差,例如当GPS导航仪在赤道上,而GPS卫星在地平线上时,由于位移产生的误差将会达到133纳秒。GPS导航仪在定位时还必须根据相对论进行计算纠正这些误差。
                              可见GPS的使用既离不开狭义相对论,也离不开广义相对论。GPS的使用是1993年开始的,但是早在1955年就有物理学家提出可以利用在卫星上放置原子钟来验证广义相对论了,GPS实现了这一设想,并让普通人也能亲身体验到相对论的威力。一名研究相对论的理论物理研究员不知道这一点,令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是也正因为他是以专家的身份宣称相对论没有什么实际用途的,就更容易误导读者,以为相对论还只是数学上的抽象和实验室里的玩意儿。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假设广义相对论的适用范围 S = {S1, S2, S3,..., Sn},您确定了S1,并不代表确定S。“gps定位”/“红移现象”可以相当于S1,对不对?光辉兄,如果还有疑问,咱们就在“爱因斯坦对广义相对论的适用范围”论题上,大家再查查资料,暂时搁下吧?
                            • 确定了S1,S1就是他的适用范围,它在S1内就是科学理论。至于S2,S3,...Sn,是进一步研究的范围。不能因为S2被怀疑,就S1就不能用了。
            • 而且,“弦理论”、“M理论”作为和广义相对论竞争的假说(hypothesis),不知道在专业的物理杂志登了多少年、争论了多少次,为什么三峡的这种hypothesis就连“科普”算不上,您对“科普”的定义真有一锤定音的气概啊。
              • 你把弦理论,M理论和这个记者的民科相提并论,也很有勇气呀?
                • 在形式逻辑来讲,所有scientific hypothesis只有probablity的不同,与内容无关——请先进修一下形式逻辑;在实际应用来讲,科普传播scientific hypothesis是常态。
                  • 拜托。科普是可以普及科学假设,但是不是所有的科学假设都是有价值的。我说的是作者的有些论断可以看做科学假设来研究,但是整个文章通体来看,不是科普,是造谣。一个谣言,并不一定要句句是谎言,90%的真话加10%的谎言更容易欺骗人。
                    • 动不动别人谣言有意义么? 你也不是专家, 好象除了政府的, 其他反对声音在你看来都成遥遥了,
                    • 既然您承认“科普是可以普及科学假设”,“作者的有些论断可以看做科学假设来研究”,至于其他的是否谣言,在自由讨论的环境下,自有公论,您就请别费心了。请不要代表别人做判断。我们关于这篇文章的辩论可以到此为止吧。
                      • ”自由讨论的环境下,自有公论,您就别费心了“。这句话非常精彩。非常值得回味。
      • 不管是不是科普,但至少要公开讨论啊?这个能做到吗?
        • 我不是反对讨论,是讨厌谣言对谣言的斗争方式。自由派的力量只在言论,言论的力量在于逻辑和实证。偏偏所谓自由派们蔑视科学,急功近利,用下三滥的手法去和强权斗,斗得过么?
          • 你只看见了现象,没有看见本质,为什么会像你说的?就是没有公开讨论的机制。
    • 不知道光辉岁月读过王维洛的文章没有, 他关于三峡的文章在国内是不能公开发表的, 但私下流传不少.国内的这种讨论从来是在一个很不平衡的基础上进行的, 往往是等上面表达才敢发.
      • 还真的没看过,你一说,找了几篇来看了一下,感觉此人不靠谱。很多论点没有论据,很多数据不给出出处,根本没法核实。如果真的对三峡利弊感兴趣,推荐阅读维基百科“三峡工程”。感觉报道较为平衡。
        • "感觉此人不靠谱。", 是一种科学精神么?至于"很多论点没有论据,很多数据不给出出处,根本没法核实"政府让专家去反驳不就更好么? 为什么封锁他的文章呢? 至于读维基百科“三峡工程”提到的问题很多, 很尖锐. 正是很多反对的人主要论点.
          • 我个人的观点,没有翔实的证据,可对可错。所以说“感觉”,不说肯定,正是科学精神的体现。感觉就是“判断力,洞察力”,是对问题的指向,当然可以提出来。比如那篇文章,如果作者加几句:我感觉,我认为,个人判断,那就不算造谣了。
            • 你前面的理由我认可. 但不能因为文章可能有某些问题就只能用造谣来定性.
    • 矫枉必须过正,很正常。黄万里说过了,大坝永不可修。无论是否正确,有一点可以肯定:该结论是不带有任何个人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考虑的。因此,我信他。